适者生存

2008-01-17 05:28商蓉蓉
AMT前沿论丛 2008年12期
关键词:管理软件厂商软件

从简单到复杂,从直接外搬到中西结合,中国的管理软件在被选择中逐渐走向完善。然而,企业的谨慎选择也让管理软件的竞争变得激烈而浮夸。2008年经济危机,企业以成本压缩应对。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让管理软件再次面临挑战!

适者生存,不断完善功能,不断贴近企业需求,将是未来管理软件不断前行的方向。

发展路在何方

中国管理软件的发展历程可谓艰辛: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到独立的财务软件,再发展到MRPII和ERP软件,经过各家软件厂商励精图治,以及已经应用或即将应用管理软件的企业的努力和推动,中国的管理软件市场终于出现了繁荣景象。

当前的管理软件市场用如火如荼来形容亦不为过,不但厂商众多,理念层出不穷,而且软件的种类也如漫天星斗不能尽述。但是,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迅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疑问。

企业在如此丰富的选择面前,丝毫没有感到欣喜和轻松。管理软件的投入大、风险高、实施难、维护复杂和升级痛苦等问题,都让企业在启动信息化和选择管理软件时顾虑重重,甚至裹足不前。企业的保守加大了软件厂商的销售难度,争取客户变成了“蜀道难”。为了把潜在顾客变成客户,软件供厂商更是不惜明折暗扣、过度承诺,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实施过程的风险因素,提高了失败率。而负面的案例又成为争取新客户的绊脚石,于是软件厂商又不得不加大折扣并承诺更多,从而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面对良莠不齐的管理软件市场,企业变得谨慎,厂商变得激进,软件变得脆弱,前景变得模糊。

管理软件的生存与发展,究竟路在何方?

适者方能生存

“适者生存”——进化论的要义所在,同时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听上去似乎有些宽泛和不切实际,但针对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却恰如其分。

国内管理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的曲折历程。

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和独立的财务软件,不仅设计和功能简单、应用范围单一,而且能解决的也只是企业中最简单的问题,对企业的贡献不大,仅仅是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还谈不上管理。到了MRPII和ERP时期,软件开始变得复杂,出现了企业管理的概念,但也仅仅只是照搬国外的管理经验,没有考虑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的管理基础,片面追求“大而全”。这种形式上的复杂造成了“不上ERP是等死,上了ERP是找死”的尴尬局面。

进入21世纪,国内的软件厂商开始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由复杂重归简洁,从适应企业真正的需要出发,不再照搬国外的经验,从片面追求“大而全”转向了专业化的纵深发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深耕细作,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专业、更实用的软件产品和服务。这一转变促成了近几年软件市场的红火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潮。

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精细的发展历程,那些满足了用户需求、顺应了市场趋势的管理软件慢慢发展起来,印证了“适者生存”这一朴素的道理。

需求决定趋势

发展的原始动力是需求。管理软件近年的迅猛发展正是由国内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刚性需求所决定的,没有用户的需求也就谈不上管理软件的发展。

想要看清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分析用户需求的变化,制定适当的应对策略。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管理软件厂商们只有满足了用户,才能让股东满意。

那么,当今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软件?哪些方面最为企业所关注?

实用性强的软件

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放缓,各大企业纷纷削减开支准备“过冬”,而IT预算是最先被削减的成本之一。由于预算缩减,尽管CIO手里的银子没有以前多,却要面对老板比以往更苛刻的要求,既要控制投入,又要迅速见效,还要利于维护,实在巧妇难为。

因此,那些华而不实的“概念型”软件风光不再,而那些经过了长期的时间考验和有着丰富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则更受欢迎。企业在软件选型时越来越务实,他们更关心是否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IT上的投入是否能带来明显的效益,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关心软件的理念是否新颖,技术是否先进,或宣传是否强大。

适应性强的软件

同样迫于经济压力,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之前更加谨慎。以前那种“先上了再说”的想法不再流行,企业开始对IT投入斤斤计较。这种心理情有可原,一方面,没有谁愿意眼睁睁地看着重金购入的软件因用者寥寥而被打入冷宫;另—方面,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管理变革已经成为常态,应变能力差的软件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因为没有谁愿意为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变更而支付大笔的升级费用。

因此,具备较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软件开始大受欢迎。这些软件允许企业通过简单的参数配置和模块替换,对软件进行微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这就降低了软件升级的费用负担,延长了管理软件的生命周期,也为企业减少了使用和维护系统的大笔开销,成为CIO眼中的宠儿。

亲和力强的软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时期购买的管理软件各具特色,虽然技术和平台可能已经落后,但它们是企业发展的功臣,支持并且保存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形成了企业重要的知识资产,是企业不可割裂的历史,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企业在投入使用新的管理软件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软件与现有软件之间的共享和协作,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平台兼容、软件互通、数据交换和历史数据共享的问题,新的系统不管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管操作多么简便,都无法获得用户的欢心,因为它不具备足够的“亲和力”。强行割断企业的历史将无法带给人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软件之外的实施能力

管理软件,三分看软件,七分看管理。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不只是软件本身,而是软件当中体现的管理思想、软件实施时的流程再造及使用中的管理创新等一些列行为。说到底,管理软件只提供了一个工具,使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要看企业怎么用。这一点,与软件厂商的实施能力息息相关。

因此,作为管理软件的提供商,除了为用户提供可用的产品外,管理咨询和实施服务的“软”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选择管理软件时着重考虑的因素。在创新不断、追求效率的今天,片面的技术能力已经不再是打动企业的万灵药。软件背后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和实际运用的实力,才是帮助用户用对、用好和用活管理软件的关键点。

积极应对变化

需求的变化决定了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管理软件只有满足了这些变化,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

但是变化是逐步发展和循序渐进的,没有特别明显的信号,所以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一直以来也是缓慢变化并逐渐明朗的。

从管理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趋势已初

露端倪,有些对外界变化敏感的厂商已经对此做出了反应。

软件的专业化

管理软件的分类有很多,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金融、制造、快销等;按照不同的软件功能可以分为:MRP、ERP、CRM、KM、SCM及HRM等;按照不同的企业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型企业软件等。

软件的专业化国内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行业分工越来越明确,行业特点越来越清晰,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理性。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软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独特性,要么提供独特的产品,专注于某一个行业做深做透;要么利用通用平台为不同行业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总之,“千人一面”的管理软件已经吃不开了,只有为用户提供适合行业特点的专业化产品才能获得发展。

实施的专业化软件能否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厂商和用户对实施过程的控制和把握。如果不能在实施阶段解决用户在认识和准备上的不足,即使软件勉强上线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其它用户对该软件的信心。所以,在专注软件设计和研发的专业化之外,软件厂商和用户还要注意培养专业的实施队伍。

软件的兼容性

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环境和技术偏好等原因,各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程度和选用的平台架构各有不同,作为后来者,新上线的软件系统不可能要求企业把以前的投入全部推倒重来,只能去适应现状。

跨平台的兼容性管理软件要在企业现有的软硬件平台上轻松运行,跨操作系统的平台兼容性是最基本的。不同平台之间的迅速迁移和兼容,不但能够扩大软件的适用范围,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多软件的兼容性除了基础平台的兼容,与现有管理软件之间的兼容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是各自独立的,但是企业的管理却是整合的。只有能够与其他软件方便地共享和协作,才能满足企业掌控全局的管理需要,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否则,不同的管理软件之间相互隔离和孤立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个毫无关联的孤岛,令人无奈又无望。

软件的灵活度

在世界飞速变化的今天,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不但不同企业间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家企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管理软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尤其是细节上的变化,基本是连续不断的。

软件配置的灵活度管理软件必须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通过灵活的属性配置满足用户千变万化的管理需要,以提高软件的适应能力并降低实施难度,使用户在发生变化时能够灵活应对。否则,不但会极大地影响系统实施的速度和效果,也会给企业带来使用上的风险。

流程变更的灵活度除了用个性化的配置满足用户之外,总会有些业务的变化无法仅靠个性化配置来实现,只能借助于软件功能的变更。对厂商来说,在软件设计之初即采取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模式,为功能模块的局部修改和升级预留下空间,就可以从容应对类似的变更需求,而不必大动干戈甚至影响软件的整体性能。这样就可以降低软件升级的难度,延长其生命周期并提升软件的使用效果,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软件的平台化

软件定制曾经是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主要手段,企业和厂商却因此双双陷入困境。一方面是软件无法按时交付,企业望眼欲穿却迟迟无法用上新系统;另一方面是厂商不断加大投入,赔本赚吆喝却总是无法满足随时都在变的需求。

软件的平台化软件的平台化使软件在适应用户需求方面更加有的放矢。无论是当下火爆的SOA还是过去流行的OOD,体现的都是软件平台化的思想,即把特定的功能模块当作一个服务或是一个对象,用特定的技术将其封装起来,在通用的平台上实现随意的组合、替换和定制,不再仅仅只是配置几个属性,甚至整个流程都可以按需定制。

服务的平台化除了软件本身的设置和使用外,与软件相关的服务也同样需要平台化。如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是软件厂商面临的一大考验——服务如何平台化?也许一个开放的知识协同平台可以帮助厂商改善用户在寻求支持时的体验,也使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可能。比如SaaS(软件即服务),干脆把软件当成了服务,用户只要使用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交由厂商来操心。

未来充满希望

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管理软件已经摆脱了初始阶段的懵懂和无知,开始正视自己所面临的现状,并积极作出了回应。相信管理软件能够持续不断地、稳步地、健康地发展下去,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本文作者·商蓉蓉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

lT规划工程师

联系方式:shangrr@hotmail.com

猜你喜欢
管理软件厂商软件
有趣的识花软件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从香蕉接手LPL看电竞的转折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
流程管理BPM
2007年中国管理软件评选-获奖名单
“2008年度中国管理软件行业评选”
2008年中国管理软件评选TOP100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