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皮影——发现民间

2008-06-04 09:21见证·影像志
走近科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洛川皮影戏皮影

见证·影像志

1985年4月17日,陕西皮影《闹社火》在巴黎东方博物馆演出,这是中国民间皮影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成功上演(图1)。

(1)陕西皮影《闹社火》

法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7年5月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秘密访华。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1981年密特朗总统访问中国两个月后,一个法国艺术考察团来到陕北。当时陪同法国代表团的翻译王国屏,对此印象很深刻(图2)。

(2)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访华时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会见

法国艺术考察团来到陕北时,画家靳之林在延安工作已经整整8个年头了。他和洛川文化馆决定用面花和皮影招待法国朋友。

李乐见(原洛川文化馆馆长):我们决定吃馒头,还有当地的一些小吃,馒头全部做成面花。

靳之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谁做的最好呢?结果李乐见就请了他妈妈过来。

李乐见:当然也不是说我母亲就是做得最好的,为了图省劲我就说叫我母亲来做。

面花,当地人叫花馍。婴儿满月、婚丧嫁娶都要做面花。面花的制作很讲究,尤其是火候非常重要。据说,面花是诸葛亮发明的,南征之后班师回朝,泸水波涛汹涌,诸葛亮做面人祭祀才顺利通过(图3)。

(3)面花麒麟

靳之林:当时一拿出来,大家“嚯嚯嚯”,不吃了,都看着,然后照相机拿出来了,一个一个照,一个一个照。

李乐见:在饭桌上拍,然后每个人拿着面花再拍。

吉莱姆(法中友好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席):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它表现出明显的巴洛克风格,一种粗犷的风格。

王国屏(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原欧洲部负责人):农民做馒头能做出这么多的花样来。他们对于农民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赞不绝口(图4)。

(4)刚蒸得的面花

晚上,洛川文化馆给法国艺术考察团安排演出了皮影《闹社火》。

李乐见:演完了以后,这些法国朋友非常喜欢,也非常激动。

靳之林:他们就说,把你们洛川皮影邀请到法国参加演出。

王国屏: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农民皮影的演出,让他们感到非常地吃惊。

吉莱姆:我们曾看到一个由农民剧团演出的皮影戏,就是一些音乐家、歌唱家和挑皮影的朋友组成的剧团,他们为纪念或庆祝各式各样与家庭生活有关的事件而演出。

1984年5月,法国代表团来中国敲定演出细节,却无法进入延安。

王国屏:1984年,5、6月份我联系的时候,陕西省人民政府外办告诉我现在他们无权审批,要经过兰州大军区。记得打这次电话,我整整一天都没离开办公室,我在办公室里边,坐在机子跟前一等就是2个小时,4个小时。

当时,电话需要人工接转。等3天后审批通过时,王国屏已经来不及办理正式的手续,唯一的凭据,就是与兰州军区作战部参谋的电话记录。

王国屏:也就是凭着这么一张电话记录,陕西省外办才敢于放我们到延安去。

在洛川,吉莱姆特地请求靳之林担任皮影艺术团团长。

靳之林:我来带团,我首先定剧目。和老艺人商量定剧目,和法国人商量。我提出来说,一个是历史剧,讲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黄帝出行图》。另外一个文戏,一个武戏,第三个就是武戏,第四个呢,再来一个生活的。

由于种种原因,靳之林没有随团出国。

1985年4月16日,洛川皮影团到达巴黎,47天演出了35场。

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除了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皮影。相传,汉武帝因为思念早逝的爱妃郁郁寡欢,宫廷乐师制作了皮影以慰藉皇帝的心灵。后来皮影渐渐流入民间。据1981年《中国戏剧年鉴》的统计,各类木偶皮影演出组织有几千个,专业和业余的木偶皮影艺术工作者不下十万人。近年来,皮影戏市场逐渐萎缩,正在演变为博物馆艺术。

王国屏:观众非常喜欢。皮影戏《轩辕黄帝》,讲述黄帝大战蚩尤,统一华夏部落的故事,当时法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在法国的三个还是四个中央级电视台都进行了播放,发消息,特别是,不仅在法国,在欧洲甚至在世界上都很有名的一个大报,法国《世界报》,通篇整整一个版面,图文并茂地进行了介绍(图5)。

(5)皮影戏《轩辕黄帝》幕后

班巴诺(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洛川的皮影戏,真正的农民的艺术,没有办法买到票,都满了,没有一个人离开。

吉莱姆:所演的皮影戏都是古老的、传统的,它们保持着皮影戏最纯正的古老风格。当然,这不是河北的皮影戏,而是陕北的皮影戏,它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保持了原汁原味。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中国民间皮影早就利用银幕和光影讲故事,却错失了发明电影的机会(图6)。

(6)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画面

1986年夏天,靳之林在延安工作13年后调回30年前就读的母校——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民间美术系教研室主任。那时,民间美术系刚刚成立,系主任是画家杨先让。他们商议把考察作为民间美术系的教学方式。第一次考察就选择了黄河流域(图7)。

(7)黄土高原

杨先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我认为这是名副其实的,所以走了黄河。

靳之林:整个下来,顺着黄河,从灵宝啊,顺着黄河一直下来到华县。

华县距离洛川200公里,接待和陪同考察团的是华县的摄影师张韬。20多年来,张韬一直跟踪拍摄皮影艺人的活动。

张韬(陕西民俗摄影家):他们来了以后,我们为了感谢人家,到华县来了,宣传咱华县了,对不对啊?所以想来点新鲜的。就邀请咱们华县民间皮影团,组织在文化馆演了一晚上皮影戏。

皮影俗称“五人忙”。华县皮影团也是5个人表演,操纵20多种乐器。《珊瑚塔大审》讲述了包公审案子的故事(图8)。

(8)皮影俗称“五人忙”

张韬:看完了之后呢,杨先让和靳之林老师都觉得华县皮影太棒了!这么好的东西原来怎么都不知道?

杨先让:尤其是我亲眼看到潘京乐又在那指挥,又在那演出,腿上都绑的是乐器,他又弹又唱。整个艺术形象让我感动至极呀!

张韬:他演了一辈子的戏,不知演过几千遍的戏,他演起来依然会动情,会流泪,把周围一切都忘了。

刘兴文(华县皮影艺人):演那个哭戏,唱两句以后,他可以让台子底下的人也眼泪长流。

刘华(华县皮影艺人):潘师唱戏的话,激情好得很,你看现在这么大年龄了,快80岁的人了,你看唱戏口劲,美得很,就是呢,喜有喜的表现,哭有哭的表现,唱得把人泪都唱出来。

家住潘塬的潘京乐,人称五月红,14岁拜师,15岁登台演出,是华县有名的前声,也就是主唱(图9)。

(9)皮影老艺人潘京乐在表演皮影戏《珊瑚塔大审》

潘京乐的师兄郝丙历,是远近闻名的签手,就是操作皮影的人,他家住圣山村,距潘塬六七里路(图10)。

(10)皮影艺人的表演舞台主要在农村

平时在家干农活,有人请,就约齐去演出。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喇叭、皮影箱,银幕,再加上几根竹竿,皮影班子的家当就这么简单。原来农村婚丧嫁娶,皮影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只有丧事才请皮影。华县皮影的唱腔是碗碗腔。碗碗腔细腻优雅,1958年曾改名为华剧,但民间仍然称作碗碗腔。据中国影子计划官方网站统计,目前华县能够表演皮影的戏班仅剩下两班,皮影艺人只剩下15人左右。华县皮影和全国各地皮影一样,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

郝丙历自幼跟舅舅学戏,13岁登台,挑签细腻入微。当地有一首顺口溜描绘郝丙历的皮影手法说:忙娃挑娃娃,把人兴死啦。女娃扭地飘,武将真杀法。潘京乐的唱腔与郝丙历的挑签,被誉为华县皮影的顶峰(图11)。

(11)皮影老艺人郝丙历在表演

张韬:历史上华县有两个皮影人,一个叫袁娃,一个叫桂娃,有句说法我记得不是太清了,就是袁娃耍得红,桂娃打得能,都不如忙娃有灵性。忙娃就是郝丙历。

靳之林:哎呀,郝丙历厉害了,他那个已经出神入化了,特别是文戏,动作非常细腻,真实极了。

刘华:唱的人和表演的人必须配合好了,郝老师那个挑线啊,那可以说是中华一绝。

靳之林:整个华县皮影的特点就是人物的个性,心态,身段,很细微的变化。你就是不懂皮影的,或者是外国人也能够进到角色里去。

中央美术学院旧址,原是清代王府,1948年,李宗仁把这片地划给了徐悲鸿,靳之林作为二年级学生第一批搬到这里。47年之后,作为中央美院教授他又将从这里搬出。1995年暑假,中央美院迁往望京新校。正在这时,靳之林收到了台湾艺术学院发来的邀请。

靳之林:让我呢,带华县的皮影过去,因为我跟老艺人也比较熟悉。

张韬:给我们来信,邀请我们,能不能以民间的形式去台湾演出。

1995年7月6日,华县皮影团飞抵高雄。

刘华:买不到票,反响特别地好,因为对咱们陕西皮影艺术,包括这唱腔啊,音乐啊,影人雕刻啊,他们特别欣赏。

刘兴文:非常热烈,非常热烈,他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有人喊好的。

张韬:各个国家的戏。我们也看他们的,他们也看我们的,互相看了之后呢,效果慢慢就出来了,对比就出来了。到后面呢,大家都承认,啊呀,大陆华县的皮影戏了不起。

靳之林:他邀请了很多皮影团,有越南的水傀儡,也有印度尼西亚的,也有土耳其的皮影,那华县绝对是权威。

台湾当地报纸为华县皮影喝彩,郝丙历更是媒体追捧的中心(图12)。

(12)台湾《民生报》对华县皮影的报道

对于郝丙历来说,台湾之行意味着一笔比种田大得多的收入。

刘兴文:一天给一个人10个美元。

刘华:农民嘛,一天能挣80块钱,心里感觉很满足了,过去在生产队的时候,一年就是庄稼卖了,也卖不下几百元么。

回到陕北高原,回到圣山村,郝丙历和潘京乐返回到平静的生活。

2001年,76岁的郝丙历走了,带着一肚子没演完的皮影戏。

靳之林:郝丙历去世了,太可惜了!后来张韬呢,自己拿钱拍了一点点,但是整个的没有拿下来,我觉得最遗憾了。

潘京乐用唱戏的钱给六个儿子盖了房子,娶上了媳妇。但是他的戏也没有传人(图13)。

(13)潘京乐的皮影艺术炉火纯青,却没有传人

如今,陕西当地学习雕刻皮影的人越来越多,销售皮影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但是学习皮影表演的却越来越少。随着老艺人一个个去世,华县皮影已经走过了最后的辉煌。2005年张韬成立了“汉影堂”,保护和发掘华县皮影艺术。12月底,张韬举办了一次摄影展——《最后的皮影》,用46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20多年来皮影走向衰落的历程。

猜你喜欢
洛川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洛川苹果红了产业富了老乡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陌上谁家年少
美国铝业认领洛川苹果树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