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两会”

2008-06-14 01:58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08年4期
关键词:两会农民工

耿国彪

每年的“两会”既是一次代表、委员行使权利共商国是的盛会,也是中外记者们一次新闻大战。今年的“两会”由于是换届之年,更加受到记者的瞩目,有3060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其中就有不少大家熟悉的面孔。本刊记者在采访“两会”的同时,也采访了数位记者,请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谈了采访“两会”的体会。

曹景行(香港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

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已经是第四次参加“两会”报道。因为常驻北京,他明显感受到中国在“两会”报道方面的安排越来越符合新闻的规律。

曹景行在谈到今年“两会”的媒体竞争时表示,从场外的堵代表、堵委员,到记者会上的争相提问,都比以往更热烈。他每天都是早上7点钟天气还很冷的时候,就到大会堂门前排队,准备安检并进入大会堂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信息的透明和开放方面,不断进步。包括前几年关于新闻发言人的设置,一直到现在关于奥运会新闻采访的规定,都有很大的变化。从这个变化里,我们看到的是开放,其背后是一种自信,自信才敢开放。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自信形象是建立在国力之上的。现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体系,更应该以包容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自信开放的形象也会更加清晰。

今年跑‘两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辛苦。因为最近这些年,跟以往不一样,开放的场次越来越多,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你的选择越来越多,就会很辛苦,这就需要取舍。”

曹景行指出,作为媒体评论员,他特别关注政府班子的变化,他说:“可以透过这个变化,从新的官员身上看到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曹景行认为大部制改革是试点,但它背后的含义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是政府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的体现。这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虽然是具体部门调整,实际上是在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后作出的一个调整,就是要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有一个改革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突破和尝试,应该说还在一个试探的范围内,实际上这次试探性改革步伐并不小。在我看来,涉及到取消四个正部级机关,已经是很大的改革了。

作为记者、主持人,敬一丹感性、严肃、成熟;作为人大代表,敬一丹理性、认真、热情;而作为女人,敬一丹知性、率真,又不乏柔和。“‘农民工三个字在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九次,这意味着什么?”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时,刻意将重音放在“九”字上,“政府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高度关注,我心里有特别强烈的共鸣。”

5日下午,中国职工之家。敬一丹依旧简朴随和、知性善言。在今年1月28日举行的江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会上,敬一丹第一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但她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关注已近二十年。

“前两届我一直是政协委员,在当政协委員之前就开始关注农民工这个群体,到现在有十八九年了。作为政协委员,我一直关注;作为记者,我也一直关注;作为人大代表,我依然会关注。”敬一丹说。随着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她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细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农民工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0万人迅速增加到目前的2亿人左右。如此庞大的人群涌入城市打工生活,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很多制度是没有为这个人群做出设计的,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设计。”敬一丹的第一份议案还是与农民工有关,“我们一不留神,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现在基本上是上小学初中,几年后这些在城市边缘长大的孩子还能回到乡村去参加高考吗?”。

两会期间,敬一丹虽然肩负制作《焦点访谈》节目的重任,但她还是合理安排时间,准时参加代表团每天的议程,尤其对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格外用心。“总理几处提到农民工的时候,都是很‘实的,‘实到了他们的孩子上学、他们的养老保险、他们的就医、他们的住房,都能落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上,落到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方方面面上,这让我心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张泉灵(中央电视台记者)

有很多人问过我,会不会去当一个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我的回答是无需考虑的。因为,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新闻人。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当一个新闻人是幸运的,无论用什么职业交换,我都不会答应。

今年“两会”,来报道的记者特别多,就像今天的发布会,虽然每个记者都拿到了材料,但都聚集在这里,就是要争取到一个提问的机会,这就是记者的新闻操守。

我想,我能站在最前沿,真实地把这些变化记录在我心里,并且尽量让公众也真实地了解这种变化。我的一生就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我的责任。

每次,当我在新闻现场的时候,那种想说话的冲动让我兴奋不已。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感叹,当个新闻人真好啊!

找到一个喜欢的职业,是件幸运的事情,同时这份职业还满足了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那就是幸运之幸运了。我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我也知道要完全做到很难。而这恰恰是理想的作用,它可以让人在功利中挣扎的时候,多一点超脱的力量,会让通向真正快乐的道路更明亮一些。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记者)

1997年就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的闾丘露薇,参与报道过许多重大国际事件、采访过许多世界政要,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及美国总统布什等。2001年11月,闾丘露薇曾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遇到闾丘露薇,请她谈了采访“两会”的感受,她说:

这次“两会”我特别想来,我是第一次做“两会”报道。十七大的时候我也来了,那时正是领导层交替的阶段,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家都会非常关注,所以这次“两会”能有这个机会来,我可以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家最关心的是新一届的政府出来之后,会不会在政策制定或者说能力方面,由于个人的个性方面,会不会带来一些变化或者影响,这都是大家所关注的。

这次来采访“两会”之后,我觉得现在中国的领导层是一个团队工作的阶段,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或者说中国未来的发展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是报道会议议程的话,跟大家的区别不是太大,所以要找一个特别的点。我们可能有一些同事在香港,或者有一些同事在台湾,我们有这个背景,大家觉得习以为常的问题,我们可能看上去有点新鲜,我们做的角度就会有一点点不同,或者说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这也是我们努力在做的。

在这次的“两会”报道中,我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多的,比方

说你要对过去政府所做过的事情进行了解,还要对整个政府架构、对会议的架构都要了解。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现在社会大家最关注的是哪些问题,尤其是民众关心的是哪些问题。

我准备的所有提问,都是跟民生、跟经济有关的。比方说这一次雪灾,温总理自己亲自到灾区去了三次,他也看到第一线存在的很多问题和民众实际的生活。我问题就是经过了这次雪灾之后,政府是如何来总结反思的?

作为记者,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近距离的去接触不同决策部门的官员,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了解有没有一些应对的方法,然后告诉大家。

其实我觉得,政府要运作得好,“两会”要开得成功,它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民众生活得更好,让这个国家发展得更好。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更应该关心最根本、最基本、最普通的民众。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

“两会”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同台竞争的大舞台。每天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什么主题进行报道,取决于记者的价值观和立场。

每天15分钟的《柴静两会观察》晚上8点钟播出时,大部分观众已经知道了当天发生的“两会”重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节目靠什么吸引观众?柴静透露了自己的“秘诀”:带着“问号”选题,以新闻调查的手法进行报道。作为深度报道,“两会”观察必须知道现在社会最热点的问题在哪、矛盾在哪、如何求解。比如3月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信息中有几十条都可作为新闻内容,但是我们却选取了农民工离开工作地点后保险无法接续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已有多年,因为各个地区难以统筹,导致问题多年无法解决。找准这一焦点后,我们就把这个“问号”带到大会上,提出了“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各地利益不平衡的局面该如何打破”的问题。

以前在报道“两会”的时候,大家都有惯性思维,比如按照会议的议程直奔主题。但今年有很多新闻媒体,开始触及一些带有辩论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并进行“原生态”的反映。

柴静说:我们在“两会”期间跟随3位农民工代表进行调研。农民工代表的第一个问题说:“我现在已经32岁了,不可能一辈子打工,如果我已经交了13年养老保险,然后突然要回老家,那这些钱不白交了吗?”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回答说:“在养老保险的缴纳方面,我们国家是有原则性规定的。”第二位农民工代表马上追问说:“虽然有原则性规定,但面对这一问题时我们应当如何执行呢?”这位负责人说:“我们正在研究。”第三位农民工代表马上说:“研究是很重要,但研究的时间不能没有限制。我们不知道研究到什么时候才能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明年‘两会前研究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还会再提出这个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争议的存在,才使得需要决策层了解的问题都亮了出来,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就会提上议程。随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田成平部长就在会上明确表示,养老保险的接续办法预计今年出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望在两年内实现。

我们把这种辩论和争议的过程以“原生态”的手法呈现给观众,也展现了人大代表行使权利、對政府行政决策进行质询的过程,这样的报道相信会让受众在收看后有所收获。

柴静说,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就应该忠实于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不去轻易褒贬,不轻易发表赞美或者责难的声音,而是忠诚于事实,忠诚于新闻本身,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受众,由受众自己做出评判。

莫蕾(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官员)

中国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得到了世界各国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据统计,此次申请参加两会的记者总计3060人,而国外媒体记者达到877人,超过总人数的1/3,且来自全球5大洲。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创历年之最。在大会河南团开放组团会议现场,本刊记者采访了来自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新闻官员莫蕾。

莫蕾本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河南的少林寺、甲骨文和龙门石窟,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谈到关注河南的原因时,莫蕾说:“河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是人口大省。美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与河南搞得很好,有很多的项目,自己也在河南有很多朋友。近几年,河南的经济增长很快,去年的增长率达到14.5%,发展潜力非常大。我也希望更多美国商人和游客到河南,促进我们与河南的交流。”

莫蕾说,今年中国在“两会”期间对外国媒体记者的采访大开方便之门,让外国记者直接进入会议现场,深入“两会”采访,以便他们更真实地了解“两会”,了解中国。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

猜你喜欢
两会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