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及其对策

2008-06-14 01:58
绿色中国 2008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建设

应 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从公共艺术的艺术渊源着手,阐述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了公共艺术的现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建议。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共艺术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是在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的同时,极力倡导和发展科技,实施保护城市乃至地球及人类的自然生态平衡,持续发展城市高品质的生存环境,创造高品位城市的生活居住环境。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体现出一种建立、建设、实施、管理、享受环境和生活的秩序,一种注重物与物、人与物有机而充满生命力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公共艺术的艺术渊源

“艺术的本质,艺术之所以有力量的根源,就在于它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如长篇咒语一般突破人的各种精神防卫,进入潜意识,同时也直接述诸人的显意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它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是基于艺术发展过程中特定时空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风格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政治形态、技术水平和相应的审美标准。

早在旧石器时代,尚处蒙昧的人类祖先就创造了洞窟壁画,那是一种凝重恢弘的伟大的艺术,其精湛与力度即使今天也令人赞叹;虽然不知为何,始于何时,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人类对艺术作出反映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公共艺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艺术在当代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新的拓展。公共艺术以它遗传的艺术基因生存于当代的社会环境中,如同一颗种子被种植于某种土壤之中,开出的花呈现出某种样态,其实这种样态在这棵种子中已经被决定了,同时可能由于土壤、气候等外界生长条件的不同,这花的样态既有与这之前艺术相像的地方,又有与之相区别的地方。公共艺术的概念正是由传统概念延伸和发展变化而来的,并且还在随时空的演变而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当中,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与多样的形态。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从事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应当恪守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它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健康发展的基本框架,也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1、以人为本原则

满足现代城市聚居生活及方式,并创造这种发展需求的可能性,不但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事业的终极目标,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从产业革命之后,崇尚、追求、依附技术的高速发展,到今天倡导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宏偉世纪战略,都是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认识和评估,标志着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和目标迈进,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的宗旨、理念和风尚具体体现、贯穿落实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创造活动中,切切实实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2、大众参与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行为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大众的参与性,离开了这个基本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也就无从谈起。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行为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首先是内动力的觉醒体悟,从需求着眼,力图让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关联到每个人,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视角层面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主客观的直接交换和互动共振,产生共生共荣的作用;同时,也应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度”,多层次化;再次,作为活动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媒体,应有既广且深的文化内涵,使人在参与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积极参与文化意义上的认知和理解活动。

3、情景交融原则

“触景生情”,以景动情——触动人的审美动感的情景交融原则,要求把握人与景的互动关系。信息属性情感语言是人与景情感交流的媒介,运用这无声的语言能唤起人对现代化都市公共艺术的热情。追求人性和情感的回归,其重点不在理性的深化,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感性强化。强调人性,注重情感,追求人性味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出发点,这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品质核心。

4、继承与创新原则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人们运用现代生活理念对城市的构思,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科学和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人类在不断建设适应自身生活环境的同时,社会文化价值观也随之更新和变化。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传承文脉,更重要的是必须凸现当今的时代特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事业,就是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及其形式,努力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首要问题就是创造新的科技形式。可持续发展要在精神层次、制度层次和物质层次全面修正完善传统文化,使生态文化观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发挥积极作用。设计师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战略和途径,确立正确生态观,提出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生态学设计模式。

我国公共艺术积弱的现状分析

近30年来,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从无到有,结出累累硕果,但应该意识到,它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20世纪的我国文化格局里,公共艺术处在弱热集群,我试从以下几点分析公共艺术现状:

1、城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公共艺术的导入机制模糊

我国当下城市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建设不重管理、管理者重政绩不重实效的现象,在公共艺术中也无一例外地暴露无遗。市政单位或企业各自为政,拆了建,建了拆,城市成了工地,缺少宏观的统一规划和政策的连续性、长久有效性。阶段递进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局部零星实现的公共艺术项目,很难产生整合效应。

2、艺术品的陈设与维护问题

城市的某些重要街道旁和广场周围的建筑物设计越来越“难识庐山真面目”,喧宾夺主、有失文化档次的广告牌在建筑物脸面上肆意浓妆艳抹。另外,对艺术品的维护和保养也是做得非常不够,艺术品放置于公共空间特别是户外,它的陈设位置与维护保养对艺术品在环境中的效果及环境精神功能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却一再忽视这个问题。整体公共精神的缺失,新建公共艺术品往往屡遭“劫难”。

3、公众参与的被动与漠然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比较冲突,主导审美与大众审美的错位,使得公共艺术品多数成为一种摆设而不是与观众对话的艺术。在一些精英意识严重的人看来,人民大众完全不懂艺术,而且有些人还趣味低俗,如果按他们的想法去做艺术,只会导致艺术的倒退和堕落;其次,我国的人民大众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还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即使向他们征求有关公共艺术的意见,他们也会置之不理。

4、公共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和开发存在很大隐患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破旧立新”的北京旧城改造和扩建思路,就为全国各地所仿效,对各地的古城保护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许多城市开始拆除城墙、城楼和街市

公共建筑,如市楼、钟鼓楼、牌楼等,在旧城改造以及兴办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古城的风貌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与之伴随的附于建筑上的古代艺术作品也被轻率地销毁。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逐渐加大。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历史阶段:盲目追求新事物,对其不加分析与选择。只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高、精、尖;对公共艺术进行“毁灭性建设”。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历史遗产,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倡导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战略和途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法制。使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有法可依

我国应该尽早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审批、管理等抓紧立法,把现代城市公共艺術建设与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的分工、资金筹集、制作过程的要求、建成后的验收、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处罚等作具体的规定,保证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有序进行。

2.编制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指导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有计划地分步实施。这是保证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有序进行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3,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管理

各城市应建立城市雕塑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强化政府职能,实行规范管理,促进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持续发展。

4、积极推广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生活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艺术,积极推广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为了提升市民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兴趣以及公共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水平,提高他们参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积极性,让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力争让每一件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都成为城市形象的经典之作。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行为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实用工程。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不仅具有直接的实用功能,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结构,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而且具有认识和审美的精神功能、美育功能和符号作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编:耿国彪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艺术建设
寒露
纸的艺术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书封与现代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