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2008-08-11 08:38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 2008年8期
关键词:魏征信誉论语

百家讲坛

面对社会上种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坚守诚信?面对社会上诚信的缺失,我们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呢?

人之生也直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个《论语》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而且是作为一个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来提出。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比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什么意思呢?这个和就是那种小铆钉。我们看大车小车车上都有横梁,这横梁怎么才能铆住呢?要用木销钉包了铁以后,插在车两边的小孔里。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横梁,这车不就散架了吗?它又怎么行走呢?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有了横梁也是虚架上的,没有这个销钉,那么它一行走就会散掉。所以信誉对人来讲是什么?是你行走于世最最基础的那个保障。靠着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牢牢地铆住,让你颠扑不破,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或者在坦途上,一路前行都能够保障速度、效率,让你始终是一个整体,可以立得起来。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他说人的一生,要想坦坦荡荡,规避风险走下去,凭的是为人的正直,这叫人之生也直,有正直安身立命,这个人理所应当一生走得远。也有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的人啊,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世界上耍耍小聪明,投机的罔之生不是也活得下来吗?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遇上的灾难,才磕磕碰碰地活下来的。所以人凭着正直会避掉很多灾难风险。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也许信誉并不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什么人去给你一个更好的前景,这一切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背信弃义,甚至以诈骗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现象,难道讲求诚信的价值观过时了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信誉?

社会是在不断地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它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诚信,它不光是作为道德经典被提出来,更是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

江西德兴县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王云林在2007年年初的一场山火中,为帮助别人,救火牺牲了。他曾经借过别人的钱没有还清,怎么办呢? 31岁年轻的遗孀陈美丽,一个普通的农妇,上有年迈的婆婆,还有两个女儿,一个7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压在了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在村子里贴了一张还债告示。她自己有一个淡淡的解释,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一直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一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得心里头不踏实,我要把这个债务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这个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来找陈美丽的前前后后加起来,一个月之内金额超过5万元,而其中将近4万元没有任何凭据。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就替丈夫一点一点还着这些良心债。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当时给陈美丽写评语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作债务有凭,良知无价。

陈美丽的这个还债告示就是一面镜子,她照出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债务,我们心中或高尚,或卑微,或者是贪婪,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是有债务的,只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这种诚信的建立,怎么样去看清自己的内心。这个故事很感动人,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况且如此生活境遇的一个农妇,是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是为了去救别人、救火而牺牲的,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已经把他的账还了,但是她一定要去还债,她不愿意让自己良知不安。

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所追求的是自己良心上的安定,但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其实诚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于丹感悟: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诚信被看作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从正史中记载的官员,到民间百姓,诚信一直是一种默契;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而不仅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礼仪。真正的诚信,其实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它不仅立于社会,也能安顿自我。

恒常即守信

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谦谦君子,虽然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诺,可是谁又能保证你所说的话都能够兑现?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诚信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孔子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我只要能见着持之以恒的人就很不错了。孔子在这里提出了比诚信还要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守恒,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恒常之心,不轻易改变,这是对于自己的诚意,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障对别人的信义。

如果做不到这点,人就常常会陷入迷惑,总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会缺乏一种自我估价。有一个故事说得有意思,说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想去田里吃点白菜,跑到一半看到初升的太阳从地平线把它的影子投得好长好长,山羊一看,说天啊,我原来如此高大,我还吃什么白菜啊!我改去那边大树吃树叶了,转身往回跑。等跑到大树旁边的时候天都到中午了,太阳在头顶上,照下来的山羊影子特别特别小,山羊一看我原来就这么渺小啊?还是回去吃白菜吧。等它跑到白菜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这时候夕阳西下,影子又拉长了,山羊回头一看说,好像我还是能吃树叶,再往大树那儿跑。一天的时光就在太阳的迷惑下让山羊一口东西没吃着。这不像我们的人生吗?有的时候一种外在的投射,一种虚幻的假象,在某一个瞬间让你比实际要高大很多,也有某些时候让你比自己要渺小不少。一个人的心怎么样能够保持着恒常的判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做到恒常,孔子说不容易了,别指望见着那么多的圣人、善人,能见到一个君子,能见到有恒常之心的人在这个世上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守信不一定要做到多么高的标准,能从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完成对自己内心的一份诚意的建立就好。

于丹感悟:我们说诚信诚信,诚是信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忠诚,没有了一份真切的诚意,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对他人守信呢?

魏征是历史上进谏的功臣。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决定在全国征兵,由于征兵数量老不够,他手下有一个人叫封德彝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说中男年不足18岁,你看他体格魁梧身强力壮,那也许是他瞒报了年龄,所以不见得非要按照过去说的到18岁才征兵,可以一概征上来。李世民一想国家正缺人,就答应了。一个文件签署下去,到了魏征这儿,魏征坚持不办,给退了回来,退到李世民那儿再下来,他再退回来。往返四次,李世民大怒,急召魏征。说你什么意思啊?国家现在急需兵源,老百姓里面一些人不愿意打仗谎报年龄,你看那些大小伙子身强力壮非说不到18岁,我就是征了他们又怎么样,你为什么要这么固执己见呢?魏征跟李世民说,你这样做的话就会失信于民。你既然向他去征兵,让他们为这个国家去打仗,你总要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有一份起码的信任。你一直觉得这些人谎报年龄,那你逼着他去打仗了,军队的数量虽然多了,但是人心散了。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在于人心而不仅在于数量,如果失信于民,出尔反尔,朝令夕改,那么这个军队的战斗力是凝聚不起来的,这个国家的诚信度也是值得怀疑的。李世民听了以后觉得魏征说的是对的,不仅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要求坚决按照18岁征兵这个条文执行,同时还赐给魏征一个金瓮。

崇德以辨惑

诚信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正所谓,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但是,当你面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种种诱惑时,往往内心会产生波动、迷惑,这种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子张问:崇德,辨惑。学生说,老师,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去辨明很多的迷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你不是想提升道德吗?我就告诉你两句话,第一叫主忠信。就是以自己的忠诚、守信作为内心的依据,立住这一点;徙义,迁徙的徙,就是人可以有思想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些判断,但是必须要合乎义,用合乎道义的标准去改变思想。内心主忠信,合乎道义改变思想,这不就崇德了吗?道德不就提升了吗?而道德提升之后,人才能够去辨惑,不至于像山羊那样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所以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这情况我们现在都有吧?爱之欲其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件事,喜欢一个机遇的时候,觉得好得不得了,希望长长久久千年万世,一直这样下去才好呢,这就叫爱之欲其生。突然之间反目又恨死这个人这件事了,恨不得马上就死就消失,这就叫恶之欲其死。孔子说你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还不迷惑啊?所以一个人不能恒常的话,失去自己内心的判断标准,就会表现出大迷惑,我们现在总在说世象纷纭,说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去看清这些纷纷芸芸的世象。慧眼何在呢?它不仅关乎智慧,还关乎一个人的自我判断和内心恒常的力量,要想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先要看看能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吗?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从来是把崇德、辨惑连在一起的,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另外一种方式,这两个是捆绑相生的。

这里提出的主忠信,是一个理念,但它永远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跟其他的各种理念相辅相成的。现在经常听到有些朋友问,说《论语》里面我记住哪一句话就够了?或者,对我现在的生活哪一句话能够有直接的引导?其实很多经典需要融会贯通,永远不会只有哪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能够让你终身安身立命。虽然孔子也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就是“恕”字,其恕乎,有这么一个字可能可以终身行之,但是你想想,在这种宽恕的背后那是需要多少信仰,需要多少能力,需要多少融会贯通?所以孔子提出来的都是微言大义,有一些话看似简单,但是它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道德上都是相辅相成的。

于丹感悟: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感是相关的。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会不断出现种种的挑战,真正做到诚信确实是不容易的,光有一种道德在心中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时候甚至需要勇气。

有德必有邻

今天我们看历史,为什么很多历史被叫作信史,是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历史的真相,使之一步一步传承了下来。这是中国历史真正的传统。我们今天得以不迷惑,那是很多人用鲜血保护了史册。

北魏时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国记》。《国记》写好后被镌刻在碑上。很多鲜卑人看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发现把祖先最早发迹的那些事,包括很多巧取豪夺的事情都记载得太详细太清楚了。这些人就觉得祖先有些不堪,应该为尊者讳嘛,怎么能都给写出来呢?一些挑唆的人,就向当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谄言,说你看这个史官真不好,怎么把这些事都写出来了?拓跋焘盛怒之下,下令逮捕了崔浩,接下来要逮捕的就是中书侍郎高允。太武帝的儿子,太子拓拔晃曾经跟高允念过书学过经典,他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害怕,想保护自己的老师,就把高允请到东宫住了一夜。然后跟他说,明天啊,你随我一起去上朝,如果提到《国记》的事情,你听我怎么说,你就跟着怎么说。太子知道崔浩被捕了,但高允并不知道。见到了拓跋焘,太子拓拔晃对父亲说,《国记》这本书完全是崔浩说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高允没参与什么意见,高允这次您就给免了罪吧。拓跋焘一看高允也进殿了,就算给他一个台阶也要让他表态,就问,太子说的是真事吗?你确实是不知道吗?这时,高允刚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才知道崔浩被捕了。高允说,其实崔浩平时很忙,他政务多,整个这本书也就是审核了一下大纲,书稿的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写的。拓跋焘一听大怒,说你为什么要写出这么多不堪的事情?太子慌了赶紧抢话说,因为您的盛怒把高允给吓坏了,他现在语无伦次,说的都不是真话,请您一定要原谅他!他私底下曾经跟我说过,这书完全都是崔浩写的,真的与他无关。这时候高允说,我已经全明白了,我知道太子曾经跟我学习过经典,他是在拼着命要保护我,但是我不能不说真话,整个书稿就是我们一起写成,而且绝大多数出自我的手笔,如果要问罪的话,那就直接来问我好了。这件事情私底下我从未对太子说起过,太子也从来没有问过我。高允这个话说完以后,拓跋焘一直看着他,看了他半天,最后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叫作正直。临死不异词,作为一个史官不容易做到,但是高允做到了,就是到死都不改变说法。他说好,那么就免了你的罪作为奖赏。这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这种勇气何来?它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忠诚。

于丹感悟:诚信有的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一种坦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它可以关乎更多人的利益。诚信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因为从古至今,从官到民,从来都不缺少这种为坚守某种价值,而坚持诚信的人。

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现代社会,面对诚信的缺失,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人,叫陈晓兰,是上海一个地段医院理疗科的大夫。她看到了在10年中,医院进的医疗器材有相当多是伪劣产品,是有害于患者的。看到了这些,她就去一一揭发,10年中,经她揭发的假冒伪劣医疗器械前后多达二十几种,其中有8种国家下条文整个给废止了。但是这10年中这个医生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呢?因为她触犯了医院的利益,医院强行把她调离原来的岗位,强迫她提前退休。接下来,她为了了解更多的黑幕,深入到医疗器械交易的深层,不惜以身试真,冒着生命的危险,却被很多同行指责为叛徒。但就是因为她的努力,使国家不断地出台相关条文,前后7次。她的这种勇敢我们想一想,其实比北魏史官高允的勇敢,对我们来讲更有价值,这已经不仅仅关乎她个人的诚信,更关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关乎他人的利益,她的良知成为整个社会风尚的一道净化剂,也成为更多患者利益的保护屏障。农村妇女陈美丽和陈晓兰,普普通通的两个弱女子,你能说她们内心呈现的力量单薄吗?这种力量坚强而庞大,这样的诚信有它的积极价值。

于丹感悟: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当我们建立了自己良好的道德体系,不管是诚意,信誉,仁爱,道义,当你的道德整个提升之后,你不仅为这个社会作出了贡献,还会有很多道德的呼应在这种感召之下纷纷建立。德不孤 必有邻,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努力,我想对一种社会朴实性价值的建立一定是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
魏征信誉论语
基于单片机MCU的IPMI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哲理漫画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成功箴言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