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80后”

2008-08-16 11:21刘希雄
男人世界 2008年1期
关键词:老一辈韩寒作家

刘希雄

自古以来,中国就极为重视接班人的问题:皇室帝王钦定继大统的人,是为了万代相传,江山永不更名改姓;而国家政府选定接班人,则是为了政策路线的延续性,使政权更加巩固。到了21世纪,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进入社会,被称为“80后”。他们一进入社会,其世界观与“50、60和70后”格格不入,其所作所为差不多同传统道德背道而驰,而且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拒绝批评,引起舆论的诟病。人们一致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以他们懦弱的肩膀,很难接好老一辈的班。

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笔者以为,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其表现主要在于:政治上的虚无主义,经济上的依赖主义。他们的人生经历差不多都相同,没经过风吹雨打,属于温室之花,没吃过苦,受过罪,没有恒心和毅力,因此没有理想与抱负,缺乏诚信。这是他们致命的硬伤。他们自小生活在“含饴时代”,父母由于生在战乱的时期,长在“一穷二白”的岁月,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因此就尽其所能、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他们,使他们能够幸福快乐的长大。这就使他们形成经济不能独立,依赖性相当强的软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先天不足,差不多都是白痴。他们自私自利,不能吃苦,目空一切,贪图享乐,从而使他们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好胜心强,缺少抗压能力,且品味特低。他们虽然受的是传统教育,但是并不认可,却推崇对现有秩序采取的否定态度,有意识的实施反叛行为,甚至挑战。他们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哈美和哈港澳,追求国外名牌,喝洋酒,听外国音乐,唯独摒弃民族文化。他们排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喜欢奢侈腐化和无节制的享乐,愿意整天沉沦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中,正向列宁批评的那样,是“杯水主义”者。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大概有三分之一的“80后”,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这些人不但增加老一辈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成为社会犯罪群体的隐患。

在过去的年代里,那时候人们所追求的是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而奋斗。而现在“80后”呢?差不多都是拜金主义者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赚钱和发财,甚至发大财。可是,他们又不愿意去奋斗,去努力,去吃苦受累,只想投机取巧,坐享其成。他们对英雄主义嗤之以鼻,而对那些个歌星、影星和娱乐界的名人,却极尽崇拜之能事,俯伏在他们的光环下,甘愿当他们的“粉丝”。而正是这些“星们”,性格飞扬跋扈,生活奢侈,丑闻满天飞,“潜规则”无处不在,使人心浮躁,世风犹如江河日下。可是,他们为什么崇拜这些人呢?因为正是这些人,使他们看到名利双收后,极尽享乐与奢华的糜烂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正是他们极为羡慕和向往的。

许多“80后”对社会的评价非常反感,颇不以为然,反唇相讥。他们唯一值得推崇的就是一些“新锐作家”,如韩寒、郭敬明之类。这些人恃才傲物,以自己书的发行量之大,而蔑视一切文坛作家,特别是老一辈的。以韩寒为例,在网上发的博客,犹如泼妇骂街,把什么污言秽语全写出来了,哪里像个文化之人呢?笔者曾经翻过韩氏的作品,大概是代沟吧,觉得内容空洞,思想贫乏,缺少朝气,没有天真纯洁,只有玩世不恭,属于低幼性质的读物,不知道为什么却能受到青少年的拥趸?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一代人:他们为什么有着这样的心理状态呢?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韩寒,这正是国民素质的低下和市场经济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畸形儿。

“80后”出现的所谓“精英”,可能就是一些作家,而在高科技人才当中,却乏善可陈。当今,许多人都成了作家,特别是有些年纪不大却因为在某个领域成名,写本自传也算是作家了。现在作家成了人尽可能的职业了,甚至连阿猫阿狗都可以当作家了。当年倍受人羡慕的“灵魂工程师”,成了臭半街的鲍肆之鱼;“文以载道”,变得纯粹娱乐。这就使文学失去纯正甘醇,而變成五味杂陈的堕落。

反观科技界和科学界,“80后”能有几个像袁隆平、钱学森、华罗庚,詹天佑、李四光、陈景润等等这样为人类的进步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呢?没有,一个也没有。因为做这样的人,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忍受孤独寂寞,进行长期地刻苦努力默默无闻的工作和远离名利场的研究,才能有所建树。这些优良品质,“80后”是不具备的。这些无名无利的事业,更不是“80后”所愿意从事的。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急功近利,所追求的只是金钱以及物质享受。

网上有对“80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描述,很有些意思,现摘录如下:“出生了,会笑了,断奶了,会跑了,上学了,会玩了,懂事了;初中了,恋爱了,失败了,有希望了,上高中了,想学习了,又失败了,逐渐绝望了,上大学了;一切都好了,没有人管了,抽烟了,喝酒了,打架了,处分了,老实了,学不进去了,只好恋爱了;甜蜜了,同居了,第一次也没了,吵架了,又和好了,又吵架了,就分手了,转眼毕业了,立马傻眼了;好歹工作了,挣钱了,花完了,看破红尘了;十年过去了,三十好几了,也该结婚了,说办就办了;孩子早有了,安定了,团结了,觉得幸福了;孩子长大了,我们也老了,孩子结婚了,不管老的了;生气了,生病了,突然觉悟了,不过也死了”。

如果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危言耸听,那么说他们是“整个儿社会的累赘”,并不为过。历史许多朝代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也是如此。社会存继和发展,有其延续性,并且有其内在的规律。对于传统的东西不能一概否定,要存精去粗;对于外来的东西,也不能兼收并蓄,要去伪存真;对于浮华的东西要摈弃,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学习,才能对民族和国家有所贡献。“80后”也有他们的优势,那就是年轻。年轻的可塑性强,擅于接受新事物,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人们的批评,改正那些缺点或错误,还是大有作为的。我想,这是所有老一辈人所期望的吧!

猜你喜欢
老一辈韩寒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The Fall of Han
老一辈革命家的规矩意识和清廉风范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