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点穴治疗痛经400例

2008-11-19 09:16马燕香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太溪点穴气滞

马燕香

关键词痛经推拿治疗点穴法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伴有腹胀、两胁及乳房胀痛,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觉冷、恶心呕吐等症,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尤以青年妇女多见。根据痛经疼痛的性质、原因、部位和时间的不同,分为实证和虚证。因寒凝、气滞或血瘀等引起经前、经期疼痛剧烈难忍,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者,属实证。因肝肾或气血亏虚等引起经后绵绵作痛,色淡质青者,属虚证。多年来,笔者采用推拿、点穴治疗痛经40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4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最大者42岁,年龄最小者15岁;病程最长者3年,病程最短者6个月。其中未婚者272例,占总人数的68%,已婚者128例,占总人数的32%。以上病人均由妇产科检查确诊。

2治疗方法

2.1手法推、拿、揉、摩、点、按、擦、拍击法。

2.2取穴气海、关元、合谷、三阴交、肾俞、八髎、太冲、太溪、足三里、血海、百会、肩井。

2.3部位腹部及腰骶部。

2.4操作

2.4.1患者仰卧,双下肢屈曲,医者站于患者右侧,推、揉气海、关元穴,摩腹部,点、按血海、足三里、太冲、太溪、合谷、三阴交穴。

2.4.2患者俯卧,医者站于患者右侧,推、揉肾俞、八髂穴,直擦督脉,横擦腰骶部,虚掌拍打八髎部。

2.4.3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者后侧,双手擦两胁部,推、揉百会穴,点、按肩井穴,拿肩数遍,结束治疗。

每次治疗25-30分钟,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所有症状完全解除;显效:痛经明显减轻,所有症状基本解除;好转:痛经有所减轻,所有症状部分解除;无效:症状无改善。

400例患者中,痊愈276例,约占治疗总人数的69%;显效92例,约占治疗总人数的23%;好转23例,约占治疗总人数的5.7%;无效9例,约占治疗总人数的2.3%。总有效率为97.7%。

4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19岁。2005年9月12日初诊。痛经1年,每至经前1天出现小腹胀痛,疼痛剧烈时需服去痛片止痛,近3个月口服止痛药效果不佳,来诊时正值经期第1天,腹痛,月经量少,血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腹痛稍减轻,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弦,属气滞血瘀型痛经,经上述手法治疗3个疗程已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5体会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经期感寒、饮冷、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官,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体质素虚,气血不足,不能营养胞络,经行滞而不畅。其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不外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冲任失调。本套推拿手法以推、拿、揉、摩、擦、拍击法为基础手法,配合推、揉、点、按穴位,起到调和气血,温经散寒,调经止痛的作用。摩腹,推、揉关元,点、按气海、血海穴,能行气活血,培元固本,温养胞宫,通调冲任;推、揉足三里,点、按太溪、太冲穴,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滋补肾精,以治其本,疏肝理气,消滞化瘀;拿合谷,点、按三阴交穴,能调气、调血、调经止痛;推、揉肾俞,点、按、拍击八髎,能补虚固本,调经止痛;推、揉百会,点、按肩井,拿肩、擦两胁,能提气、调气、舒气,通调气机。以上诸穴上下相配,左右相合,能补虚泄实,调和阴阳,具有通调气血之功效。

治疗本病应注意选择时机,一般在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效果最佳。推拿、点穴适用于各型痛经患者,具有简便宜行,疗效显著,疗程短,治愈率高,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的特点,便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太溪点穴气滞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暖手脚
葵花点穴手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