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取向探讨

2009-01-12 08:42周晓红舒海燕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方 杰 周晓红 舒海燕

【摘要】本文结合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引导与鼓励政策,结合《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研究意见,应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面向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第一线,面向经济发展热点地区。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基层第一线;经济热点地区

大学毕业生就业,历来就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无论全球经济遭受多么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个问题还是一如既往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困扰各界的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热门专业人才过剩,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本身就是个大难题。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年增加的,这就成了“难上加难”。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2年是145万。2003年是扩招后本科毕业第一年,毕业生人数猛增57万,达212万。此后每年递增60—80万,2006年413万, 2008年532万,今年已超过600万。不要说冷门专业毕业生无人问津,即便热门专业,也是人才济济,如土木工程、计算机等,这些专业,需求量固然较大,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供过于求,也都处于饱和状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6月10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有一个调查结果:2008届211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为87%,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4%,勉强与往年持平。今年超过600万的应届毕业生,外加历年结存未就业的100万,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

1.2 受金融危机冲击,人才需求萎缩,招聘职位大大减少

多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简员工,大量增加了待岗待业人员,虽然民营企业不断增加,但其就业岗位不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再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各行业各部门不得不采取对策以使其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其中就包括停业、裁员和降薪。

去年下半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长珠闽等沿海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以至于不少中小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关门,现有职工都遭受裁员、辞退,根本谈不上招聘新员工。例如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每年年底就张罗下一年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而2008年12月份的第一场招聘会,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概比上年同期减少了三成,一些相关企业干脆取消了招聘会。

1.3 用人单位录用标准与应届毕业生现有条件差距较大

值得思考的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感到“选人难”。企业明知其发展少不了高校人才,但在他们每年聘用上岗的人员中,应届毕业生并不多。

本文作者分别对历届高职毕业生应聘情况进行多年的询问调查。一方面,从用人单位了解到的信息,它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虽然表面上也关注工作经验,但实际上对刚从院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指望他们有多少工作经验,主要是通过应聘过程发现综合素质较好的对象。用人单位希望应聘人员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钻研能力,还有忍耐和韧性等。如果这些方面不满意,学历再高、学业成绩再好,也会以“工作经历不够”来婉言推托。

另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时目标迷茫,职业选择非常困惑,不少人纯粹是为了先找到一个“饭碗”,连自己的性格、特长和个人喜好都不敢过分强调。很少有人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至于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更是在云山雾海之中。询问他们应聘中最常听到又最怕听到的问题就是: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等。

这样,人才供需的矛盾不光在数量方面,也有人员素质上的问题。即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总体素质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更关注工作经验、上岗操作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还要提一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问题,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做好职业规划,这是必须的。按照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工作单位的选择要考虑“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涉及规章制度、工资水平、工作场所等,还有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和发展、个人潜力的发挥等。但职业规划的实现不是仅靠用人单位提供,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奋斗努力。不少毕业生书生气十足,把个人职业规划的实现完全指望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和应聘职位,因而往往表现出就业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用人单位只好敬而远之。

面对就业难的基本状况,国家及社会各方面极度关注。温家宝总理6月5日在西安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制定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几天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确定了五项措施和三项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见习给予生活补助。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企业、科研单位扩大招收规模,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使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温总理的讲话,结合《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作者经过认真研读,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有一点管窥之见,首先是政策导向,其次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以下分别阐释。

2.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与鼓励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简称人社部)有关负责人6月3日宣布,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全国已有27个省级政府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当前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城乡基层岗位开发、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主要内容有:

2.1 发布到基层就业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目录

今年5月,国家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目录,涉及“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等9类领域。

2.2 大力开展基层就业岗位推荐

人社部、民政部、教育部正在大力开展基层就业岗位推荐,6月计划在全国城乡基层开发20万个就业岗位。各地正在积极开发和购买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还将继续对各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开发工作进行跟踪了解,适时推出新的岗位目录。

2.3 各省地市纷纷出台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4月份以来,湖北、山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安徽省政府最近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从2009年起连续3年,每年组织1万个左右见习岗位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将有计划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由人事、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5万元以内、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

同时,对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求职补贴;支持各类毕业生提升学历层次,延缓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等。

2.4 服务中西部计划的政策引导与扶持

团中央、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报名工作,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96785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与往年相比,今年报名人数明显增长。四川报名人数超过1万人,山东报名人数超过9000人,贵州、河南、陕西、重庆等省市报名人数超过5000人。

6年来,西部计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得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今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规模由1万人扩大为1.5万人。同时,江苏、辽宁、福建、贵州、陕西、青海、浙江、海南等地将实施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招募毕业生赴本省贫困地区服务。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确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开端,但必须面对现实、考虑社会需求。国家的政策导向,正是社会经济发展总需求的反映。从以上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看,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应该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应经济大势的就业取向。

3.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取向,二是地区取向。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本文有以下参考意见。

3.1 在职业取向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第一线

按“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动手能力突出”模式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更能适应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就业需求。《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还有一个这样的调查结果:我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受到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同时毕业生的收入也出现明显下降。但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在同比就业率和薪酬待遇降低等负面冲击方面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具体数据是:2008届211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与往年持平。在薪酬待遇方面,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出现明显下降,但高职高专学生的薪酬降幅低于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其中,211院校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同比下降14%;非211本科院校生同比下降11%;而高职高专生同比下降仅为5%。

究其原因,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它所需要的岗位人员往往不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功底。也有人分析:经济好的时候,企业愿意雇佣好学校、学历高的学生,而经济不好的时候,企业只愿意雇佣经济实用的学生。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恰恰是了一个机遇。因为高职院校按“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动手能力突出”模式培养学生,正好适应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就业需求。正是在基层、社区街道、中小企业等第一线岗位的就业层面上,高职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优势,应该把握。

问题在于,我们的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就业取向上,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第一线,这样才有当前形势下比本科生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如果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当白领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这些不切实际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想法,恐怕就只能当“剩男”“剩女”了。

3.2 在地区取向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面向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即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热点地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急速提升,但东、中、西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中西部地区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中部地区,业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有良好的产业承接能力,引发了外资和大量民营资本从东部向中部的投资转移。使得这一区域即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有统计数据支持这一观点: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东部地区,保持了从2006年以来增速超过东部地区的局面。前三季度,GDP增速排位居前十位的,中西部占六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个地区工业生产分别增长21.08%、20.25%和14.48%;分地区看,全国共有21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15.2%的速度,其中前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除天津外均属于中西部省份。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很多领域存在大量就业需求:

(1)中部地区普遍存在农业产业效益底、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滞后等共性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就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建设,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交通要地,全国约1/4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作为承接东西部物流、信息交换连接地带的区位优势,加大资金和扶持力度,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3)中部地区要依托人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服务业等,广辟就业门路。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和产量,改变分散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等八部委及中部六省轮流承办的中博会,就是中部区域为境内外客商搭建的一个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对于推动境外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四月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四届会议认真总结了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部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探讨了联手抵御危机、加快中部崛起的对策和措施,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区域市场对接、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呈现出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日益深化的良好局面。

不言而喻,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东部地区的高速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对于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是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国家及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G].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戚本超,荣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咨询解读[EB/OL].http://www.ahbys.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686, 就业信息网 2009-05-14.

[5]中国广播网.2009-6-6.

作者简介:

方杰(1944—),男,安徽泾县人,安徽三联学院经济学专业带头人副教授。

周晓红(1978—),女,江西九江人,安徽大学管理学硕士,安徽三联学院助教。

舒海燕(1982—),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安徽三联学院专职辅导员。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就业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探究高职毕业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