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09-01-12 08:42罗景群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若干建议,对进一步开拓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新天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

长期以来,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城市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已无法为人数急剧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当前,几乎所有的高校以及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在毕业生城市就业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向广大的农村和基层拓展已经势在必行了。但是,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状来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诸多因素相关,但其中主要涉及到高校、高校毕业生自身以及政府部门等问题的主要方面。笔者从这些方面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以期为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后,全国高校毕业生随之呈现大幅增加趋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到20.71%。但是,我们的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加上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阵地的城市已无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自2004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为题已经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的政府还出台了专门针对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政策、文件,积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成为一个难题时,我们广大农村的发展却急需大量有较高文化素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换句话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一旦最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潜力的农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将极大地缓解当前及其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2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农村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才资源最匮乏地方,作为人才资源中的精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必将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思想,对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我国是一个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势在必行,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将为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既有利于保障高校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维护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利益;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在社会经济领域后发优势的形成,又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

2.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存在的障碍

尽管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有着“一箭四雕”(甚至不止“四雕”)的积极意义,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状,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农村就业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这充分说明,我们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我们积极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工作推进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包当干部,实行统包统分政策的影响,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一时还难以接受,而社会评价、家庭观念和父母期望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又比较大。大部分原来城市出身的大学生不愿意放下架子去农村就业,而原来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人们的观念中就好比“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考上大学将来是要在城市里享福的,飞出去的“金凤凰”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再飞回“山窝窝”的。笔者认为。传统观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效果不理想的一个核心因素。

2.2 工资福利待遇较低

据统计,建国初期我国的城乡差距大约是3倍,而今天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已经扩大到10倍。在实行收费上大学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必然会考虑到收益问题。但是,由于农村各方面的福利条件不如城市,与毕业生的收入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

2.3 “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桎梏

我国是一个城乡户籍差异较大的国家,由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所带来的就业差异、社会保障差异、生活方式差异随处可见。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虽已在一些省份试点,但国家新的户籍制度出台尚需时日。根据目前的户籍政策,学生考上大学,特别是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了城市户口。而毕业时,你要他放弃城市户口,又改为农村户口,这对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2.4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需要

目前高校招生计划和教学内容保留了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大多数就业农村的大学生没有农业、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经历,只是凭一腔热情投身广阔的农村,必然在复杂的农村工作实践中容易遭受挫折,这无疑会损伤有志于到农村就业学生的积极性。

3.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应对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上去。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一些可行措施。

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择业观具有重要意义。要教育广大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到急需要人才的农村地区去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应在全社会弘扬高校毕业生农村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转变人们就业观念。

3.2 提高工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当地经济不发达,当地大学生的待遇相当低。因此,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成了当务之急。根据各地区城乡实际差距,对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实行政府补贴,使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平均收入水平。由于城乡现实条件的差异,在实行收费上学的今天,实行政府补贴有助于调动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扶持。

另外,各地政府应对于立志扎根农村、奉献自己的大学生及时出台优惠政策,使大学生能安心于农村工作成为适合自身农村发展的人才,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在农村的创业,同时也保持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连续性。

3.3 对毕业生采取灵活的户籍政策

政府应对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出台相对宽松的户籍政策,允许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自由选择将户口留在城镇或迁往农村。这项措施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的“身份”问题。

3.4 鼓励高校开设面向农村就业的专业

在面对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应该在就业方面鼓励毕业生向农村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应开设面向农村就业的专业,调整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让高校培养更多适合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同时,高校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定期开展与已就业农村的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大学生掌握好与农民打交道、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杨绍文,郑杰.关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

[2]杨晓霞.农村出身高校毕业生的两难就业困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3]牟军.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2).

[4]胡德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与评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作者简介:罗景群(1976—),女,湖南益阳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及高校毕业生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校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