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09-01-12 08:42李文军
关键词:思维品质作文教学学生

李文军

摘要:写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要坚持民主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重视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 思维品质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特殊能力。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状况令人担忧。人类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又不忽略重要的细节,思考问题反应快,能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思考问题,能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预见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中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面前,看出重要问题,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对未知领域乐于探求,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考察问题,表达思想,思维连贯而有层次,具有逻辑性。如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能让学生作文思维敏捷、思路清楚。

一、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原则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思维的活动,它的开展必须符合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发展规律,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技能。

1.民主性原则。教学中的民主性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并把它贯彻到教学中去,这方面主要靠教师来把握和调节。

2.启发性原则。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好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抓住思维契入的时机,适当地加以引导,作文教学中的启发式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等方法加以指点和消解。

3.参与性原则。教学中如果仅是教师的单方面讲授,即使讲得再好,也只能给学生以现成的知识,不能培养其思维能力。以讨论、交流为核心的各种学习形式,如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问答等等,能使学生参与其中,是思维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4.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这一点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际课堂上,教师独占课堂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甚至满堂灌的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问题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作文中形成了不会分析、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不良写作风气,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始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着眼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思考问题的活动受到束缚,甚至教师有时也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思维活动不能同步进行,从而影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首先找出影响思维的原因,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要重视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沿着正确的、最佳的思维方式,选择最恰当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够保证现实的思维品质得到正确的锻炼和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中型的思考方式,主要特征是不偏离中心目标的单向的思考方式,思维比较单一,继承性较强,束缚力也较强,而且常常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缺乏思考,即使有思考也不深入,主要表现形式是“满堂灌”,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简单的发散型的思考方式又会使课堂中心目标不集中,思路分散,具有盲目性,教者在讲课时往往离题太远,学生的思维无法与之同步,解决问题效果不佳,又由于多向发散相互抵消的副作用,削弱了集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集中型与发散型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从提出中心问题出发,在有条件、有范围的前提下,多方位、多角度地沿着不同的路径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途径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方式既遵循了形式逻辑思维的规律,又具有在广泛思考的基础上集中分析和广泛理解的优点。这种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既能保持思路的定向性,又具备思路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防止了思维的僵化。在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倡导这种教学方式。

2.要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人的积极思维的出现是在有适应的动机的时候,而且又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解决的时候,因此让学生做适当难度的作文审题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作文审题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空间思维等能力。作文审题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还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从其他相关事物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展开广泛的联想,进行正确的决策。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有足够数量的审题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训练,从而使思维品质得到全方位地提高。

3.要重视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授人以渔,应该深入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可能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单一的思维方式以及单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不行,这就对人思维提出了高要求。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强化写作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学生突破学科的封闭性,注意知识的整合,密切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教师应该立足于本学科,展开广泛的联系,向学生提供一些来源于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写作资料或作文素材,让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不同知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转换中的障碍,加深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其独特的优势,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当然,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应该拓展视野,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工作上来。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作文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