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2009-01-14 09:35陈献红
社区医学杂志 2009年18期
关键词:指征青霉素病原菌

陈献红 闫 菊

[中图分类号]R916.6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8-0018-02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涉及到各个临床科室。在我国,医院里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大致占到所有药品的30%~50%。抗菌药物的乱用、滥用现象十分常见,现结合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常见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1.1给药方案不合理青霉素、β-内酰胺类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每日1次给药(头孢曲松钠每日1次给药,因为它的半衰期很长),给药时间间隔过长,大部分时间血药浓度低于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这种用法既达不到抗菌要求,又容易引起耐药细菌的生长。

1.2药物配伍不合理某患者临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医嘱给予左氧氟沙星针0.4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氨茶碱0.2g,3次/d,口服。均连用7d。其中喹诺酮类药物与氨茶碱配伍可阻碍氨茶碱在肝脏的代谢和清除,导致其半衰期延长,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增高,进而导致患者茶碱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增加。另外,作用机制、抗菌谱相似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加重药物不良反应,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同时服用阿莫西林胶囊。

1.3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某住院患者先后共使用过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钠、培氟沙星、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且始终未做药敏试验,治疗缺乏连续性,频繁更换,用药时间过长。不但治疗效果差、易产生耐药性或合并真菌感染,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4选药不合理例如门诊1例女性患者,21岁,尿频、尿急、尿痛1d来就诊,诊断泌尿系感染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4.0g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5d。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时经过会诊、讨论后方可使用。该患者的用药存在严重的选药不合理现象。

2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是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合理。

2.1查明感染病原临床上病毒性感冒、非感染性腹泻、肿瘤、药物引起的发热均不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所以要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抢救患者生命。获知细菌培养结果后,再根据情况调整给药方案。给药前要参考说明书,详细阅读该药物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2.2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代谢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抗菌谱,针对不同病原菌,尽可能在单独选用、减少联用、避免毒性的前提下,选用相适宜的高敏感药物。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可每日多次(每日用药总量分2~4次)给药,每次滴注时间0.5~1h,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每日1次给药,滴注时间>1h,绝对不能静脉推注。

2.3合理配伍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仅在有明确指征时联合用药,如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如肠穿孔后腹膜炎的致病菌常有多种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重症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需长程治疗者,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最为普遍,该联合具有明显取得协同抗菌作用,可提高疗效。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联用也可致某些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其与强效利尿剂联用可使毒性增强。

2.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避免使用超广谱抗菌药物。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前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术中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

2.5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选药患者的病理、生理及免疫状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在选用时应予重视。特别是特殊人群,如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母体及胎儿有毒性或致畸作用的抗菌药物禁用,例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喹诺酮类等;新生儿体内酶发育不全,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β-内酰胺类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推荐用于新生儿;老年人血浆蛋白大量减少,肾功能减退,应用常规剂量后常有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故用量以偏小为宜。

2.6重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和二重感染。用药前需询问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其它过敏性疾病,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前要做皮肤试验,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史患者不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有慢性肝炎、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应用或慎用主要在肝内代谢、具有肠肝循环及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各种反应,并做及时处理。

2.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要分级到位一般对轻度或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危重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多采用联合用药、降阶梯治疗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菌株的形成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合理、规范地应用抗菌药物。

猜你喜欢
指征青霉素病原菌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类兽药在临床上使用注意事项
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2012年剖宫产临床分析和研究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比较
我院近5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