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2009-01-19 09:27陈用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2期
关键词:邱少云人物描写战友

陈用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追问,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更正确地理解文章,也可以帮助教师应对课堂中“突发性”的回答,化解尴尬,展现机智。另外,教师追问也要注意3点:尊重学生,把握时机,深厚的文化底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那么,什么是追问呢?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的追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还有吗”“好不好”之类的追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追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1 巧妙追问,有助深入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回答时往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回答很肤浅;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便会让课堂交流停在表面,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有效的追问。例如宁鸿彬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1]一课就巧妙地进行追问,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使学生能辨别皇帝的过分换服装和爱美的区别。

2 巧妙追问,有助正确理解

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所谓“一个千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和鉴赏的原因,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有的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可能会造成尴尬的场面,那么教师是盲从还是拒绝呢?显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例如郭初阳老师在上《愚公移山》[1]一课时,进行独特的文本解读,学生思维很活跃,有专家评论“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个性化的阅读随处可见。然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时,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追问,而是持赞同的看法,而且有点盲从的意味,学生无论答什么,教师都表示赞同。或许当时是在公开课,为了激发学生回答,缺少了教师的主导。

相反,小学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2]一课时,就吸取教训,成功地处理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赢得听课者的好评。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成功却来自于失败后的反思。有一次,他上公开课,教的是《我的战友邱少云》,曾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英雄(邱少云),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有几个学生都顺着教师分析文章的思路,说邱少云是好样的,是一位伟大的战士,等等。但突然有一个学生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王崧舟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当时就惊呆了,听课的人也惊呆了,谁都想不到学生会这样回答。王崧舟老师迅速作出本能反应:“傻瓜?胡说!坐下!”然后呢,这个学生就灰溜溜地坐下了,王老师也就将剩下的课来个草草收兵,觉得课上得很狼狈。

但王崧舟老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好歹也是一名特级教师,怎么能这样去伤害一个孩子的尊严呢?而且他想,以后上课如果再遇到这样的回答,该怎么应对呢?不能凭本能反应啊。所以,他当天晚上就思考,到了半夜终于想出一个对策。等到下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也碰巧遇到一个学生相类似的回答:“邱少云,换了我,早就挪地方了。”这时王老师通过追问进行化解。他说:“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学生不住地点头,王老师接着说:“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谁听到了?”随后,学生举手如林,有的学生说:“邱少云,你可不能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你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死也是值得的。”回答十分精彩,当然这节课也赢得听课者的掌声。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而巧妙的追问既可以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理解,也可以化解教师的尴尬处境,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3 巧妙追问,需要注意3点

3.1 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尽管学生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使教师处于尴尬之境,但是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如王崧舟老师在第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听到学生说“邱少云是傻瓜”,就让其坐下,根本不听其如何解释,谈何追问?所以,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学会倾听,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

3.2 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准确的追问时机犹如“趁热打铁”,顺势一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教师错失良机或追问时机不当,便可能让学生“雪上加霜”,不知所云。有一教师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总结时说:“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莫泊桑擅长人物描写,课文中的几个人物都能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接着就追问一句:“一名画家用3年时间画了一幅人物画,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出来,这样的画与莫泊桑的人物描写相比,谁更有艺术价值?”结果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两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而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场景很尴尬。

3.3 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是不能进行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要迅速地判断,自然地引导,但是在课堂中不允许教师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追问,就需要平时教师的知识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的博学多识,就不能在课上随机应变,巧妙追问,关键是“功夫在课外”。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郑燮曰:“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有效而巧妙地追问,将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

参考文献

[1]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1978-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中学)

猜你喜欢
邱少云人物描写战友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战友是什么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