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逃课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9-01-27 08:25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博弈论对策

景 莉

【摘要】学生逃课是大学校园里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从博弈论的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模型,并对其进行博弈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避免学生逃课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逃课;博弈论;师生博弈分析 ;对策

1 前言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逃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浙江师范大学的邵海燕副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逃课生的去向作了统计:在逃课的学生中,有47%去图书馆自习,20%准备考研,16%去上网,11%忙于找工作,而贪睡贪玩的只占有6%[1][2]。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心态以及教学环节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各个学校和院系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加以应对,但是这些数据又使得我们不能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简单地得出评判性定论。目前,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责任感不强、控制力差、态度不端正、生活习性无规律、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学分制度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教学水平等[3]。那么,学生究竟为什么要逃课?他们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学校和院系应该怎样来应对学生的逃课行为?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从博弈论的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模型,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

2 博弈论简述

谈到博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棋盘上的对弈,其实它最初主要是研究象棋、桥盘、赌博中的胜负问题。现在,博弈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与者的行动或战略的方式。它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把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博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博弈方、可供选择的策略以及收益。

在此,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需要建立两个假定条件:①逃课是学生的理性选择,即学生选择逃课给他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上课给他带来的效用;②老师点不点名是在上课前决定的,即老师在做决定时,将要上课的学生人数对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所以,老师做出点名与否的决策不受当时学生出勤率的影响。这样,学生和老师是同时在完全信息下对上不上课和点不点名做出决策,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博弈也就建立了。

3 师生博弈均衡模型及分析

在这场博弈中,博弈双方分别为任课老师(T)和一个典型学生(S),任课老师的纯策略选择是点名或不点名,典型学生的纯战略选择是上课或者不上课。假设:对学生来说,上课带来的效用为Y,逃课带来的效用为X,若碰巧老师没有点名给学生带来的效用为D(学生高兴或者失望);对教师来说,点名耗费课堂时间,效用为C,如果刚好学生逃课,对学生有一定的惩罚,点名产生的效用为B,那如果学生来上课,给老师带来的效用为A。那么(老师点名,学生上课)、(老师不点名,学生上课)、(老师点名,学生逃课)、(老师不点名,学生逃课)即为师生对应的纯战略组合。下面,分别介绍每种组合下,师生各自的收益。

如果老师点名,学生逃课,对学生而言,逃课就可以偷懒,获得的收益为X,同时老师点名,学生受到惩罚,收益为-B;对老师而言,点名需要付出成本C,学生没有来上课给老师带来的效用为-A,点名刚好能使学生受到惩罚,收益为B。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的收益分别为:-A-C+B,X-B。

如果老师不点名,学生逃课,对学生来说,逃课可以获得收益X,同时,老师不点名,学生很高兴,获得收益为D;对老师来说,学生逃课,给自己带来的效用为-A。所以,在这种组合下,老师和学生的收益分别为:-A,X+D。

如果老师点名,学生上课,对学生而言,自己能从课堂学到知识,获得的收益为Y,同时老师点名了,学生很高兴,获得的收益为D;对老师而言,学生上课给自己带来了效用A,同时自己点名付出了成本C。所以,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的收益分别为:A-C,Y+D。

如果老师不点名,学生上课,对学生而言,同上,能获得收益Y,老师没有点名,学生很失望,损失为D;对老师而言,就只有学生来上课给自己带来了收益A。所以,此情况下,老师和学生的收益分别为:A,Y-D。

综合上面4种情况,用表1来概括对应不同的纯战略组合,师生的支付矩阵。

表1老师与学生"逃课与点名"的支付矩阵

这里,以p代表老师点名的概率,q代表学生逃课的概率。那么,老师选择点名(p=1)和不点名(p=0)的收益分别为:

E(1,q)=(-A-C+B)×q+(A-C) ×(1-q)

E(0,q)=(-A) ×q+A ×(1-q)

令E(1,q)=E(0,q),化简得:qB-C=0,解得:q=C/B

即:如果学生逃课的概率小于C/B,老师的最优策略都是不点名;如果学生逃课的概率大于C/B,老师的最优策略都选择点名;如果学生逃课的概率等于C/B,老师可以随机的选择点名或者不点名。

学生选择逃课(q=1)和上课 (q=0)的收益分别为:

E(p,1)=(X-B)×p+(X+D) ×(1-p)

E(p,0)=(Y+D) ×p+(Y-D) ×(1-p)

令E(p,1)=E(p,0),化简得:Bp+X+D=2Dp+Y-D,解得:p=(X+2D-Y)/(3D+B)

即:如果老师点名的概率小于(X+2D-Y)/(3D+B),学生的最有策略选择是逃课;如果老师点名的概率大于(X+2D-Y)/(3D+B),学生的最优选择是上课;如果老师点名的概率刚好等于(X+2D-Y)/(3D+B),那么学生逃课或者上课是没有区别的。

4 模型中的效用估计

根据上面的博弈模型及分析过程,以我院一位老师于2009年9月21日的《数据结构》课程为例来计算师生各自的收益。该班级有学生70名,当天上课学生48名。该任课教师在同事和学生中都享受很好的口碑,曾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和"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称号。对于一名真正的旷课学生,上课带来的效用(Y)当然大于逃课带来的效用(X),不妨假设X=5,Y=6。当这位老师看到学生的出勤率不到70%(据这位老师介绍,以前的出勤率都超过90%,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无故旷课),他就对学生进行考勤,占用了自己的课堂时间,耗费成本C=1,逃课的学生感到失望,假设效用值D=3,同时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B=4。学生上课给老师带来的效用A=2。

下面用表1所示师生各自的收益。

表2老师与学生"逃课与点名"的支付矩阵

按照第三部分的公式,老师点名的收益为1,不点名的收益为2-4q,学生的逃课概率为(70-48)/70=31%,显然大于1/4(C/B)。那么,老师点名的收益就大于老师不点名的收益,当然老师需要点名。

5 探索解决大学生逃课的对策

5.1 降低老师点名的成本,加大对逃课学生的惩罚

通过对师生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逃课现象与老师点名所付出的成本C和老师点名对逃课学生的惩罚B有关。对学生逃课现象的惩罚越重,学生逃课的概率就越小;老师点名付出的成本越大,学生逃课的概率就越大。现在好多学校都实行学生为老师打分,以此作为评定老师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就会加大老师点名的成本,因为学生普遍不喜欢爱点名的老师,如果老师经常进行考勤,最后给这门课老师打的分数也低。理性的老师会选择尽量少点名或者不点名,这样就不足以降低学生的逃课概率。

5.2 提高老师上课的吸引力和课堂质量

从老师点名的角度来看,老师点名概率的临界点是(X+2D-Y)/(3D+B),这也是老师最优的点名概率。影响这个概率的因素有:D、B、(X-Y)。假设,逃课给学生带来的效用X一定,学生逃课碰巧老师没有点名给学生带来的效用为D一定,教师点名刚好学生逃课对学生的惩罚B一定,那么,如果上课给学生带来的效用Y小的话,相对来说,学生逃课的概率就大;相反,Y大的话,学生逃课的概率就相对较小。

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有的教师甚至用多年不变的讲义,照本宣科,毫无新意,这在一定程度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满足同学们对新知识的需求,同时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他们能站在学术的最前沿,能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审视整个课程,同时以其名师风范、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做"招牌",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如临春风,收获颇丰,这样就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就大。而且从人类自由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最可行的办法。

此外,授课形式的多样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机会等,都能减少学生的逃课现象。

6 总结

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引起逃课的原因也不是一方面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素养、教学条件、学生思想行为等等多个方面。所以,它的解决方法也不止上述几种。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心理特点和成因,统筹安排多项措施,再加上社会、政府、学校多方面的协调以及学生个人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

参考文献

[1] 邵海燕.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9):111

[2] 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4:41-42

收稿日期:2009-10-29

猜你喜欢
博弈论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PBL教学法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初探
博弈论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产量规划模型
博弈论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产量规划模型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山陕商人合作分析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山陕商人合作分析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