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2009-01-27 08:25陆李萍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思维教师教学

陆李萍

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遗憾的是,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是机械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而已,追求的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甚至只是某些教师上公开课用来表演的道具,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本文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对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 当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1.1 随意组织合作学习

x老师在执教《曼谷的小象》第一课时,一节课上安排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各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各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第三次各组讨论"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都是教师随意安排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

1.2 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足

听一位老师执教《都市精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合作学习,以下是本节课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部分课堂实录: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语句、或者生动描写、议论的句子;

(2) 从文中找出作者为我们展示的几幅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

(3) 假如你是一个令人们喜爱的"都市精灵",你能给城市卫生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就四人小组对刚才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气氛十分活跃。两分钟不到后就请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也许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担心时间不够。于是,当小组讨论正酣的时候,老师中止了学生的讨论。

1.3 合作过程中缺乏个体的自主探索

有位教师在教《苏州园林》时,先投影了以下问题:《苏州园林》写了哪些景物?;每一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描写每一处景物的技法是否一样,为什么?然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样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讨论,一方面学生因思考不够成熟,使讨论流于肤浅;而另一方面那些思考迟钝、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2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笔者对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提出如下构想:

2.1 深入研究教材,选取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

课前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虑本课是否安排小组合作?安排什么样内容的合作学习?在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合作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思维发散点。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这就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对于小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各种想法,我们应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更何况教材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悬念和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时,教师可问:"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来,会怎样呢?它会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你们能小组合作来演一演吗?"学生参与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相互启发,开阔思路。事实也证明,学生想象丰富,热情高涨,不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 意见分歧点。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教师可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一位优秀教师在上《将相和》一文时向学生质疑:"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仅凭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读文找理由并展开辩论。学生思维敏捷,唇枪舌剑,很好地体现了合作探究精神。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能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交流对话中学生思考过程的外显化能促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使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因此,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我们不防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

(3) 重点疑难处。"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再根据疑问难易层次确定学习方式,或个别或小组合作。一般来说,只有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如在理解感悟《鸟的天堂》结尾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时让学生质疑,小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句话中有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教师随即让学生在小组中研讨,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高质量的。

(4) 内容分解点。合作学习以学生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一位五年级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每个学生只要求就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写,写好后,小组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写作之前,要求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由于写作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学生写作过程中都显格外专心,合作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2.2 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该用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为此,曾有专家指出:一次没有5分钟以上时间保证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虚假的合作。而在虚假的合作中,学生又谈何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发展呢?

2.3 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是特殊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因而,他们对文本的体验结果也应该是独特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他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就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使合作和个性展示相冲突,而应让学生在合作中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合作中使自己的个性更丰富、全面。

当然,为了使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收稿日期:2009-11-09

猜你喜欢
思维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