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009-01-27 08:25俞灵芝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挫折

俞灵芝

【摘要】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成长。家长不愿意尝试让孩子自己动手,往往自己包办。一般在遇到困难时,孩子会首先求助父母。长期以往就会使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筋,依恋性强、害怕失败,胆小的个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就经常发现孩子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但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通过转变家长的观念、引导孩子自己尝试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以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障碍"让孩子学习实践。通过实施挫折教育为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 挫折; 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

前言

班上大多数的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了祖辈,俗话说:"隔代亲",祖辈们对孩子保护更是无微不至。但孩子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懦弱、害怕失败。现在已经有家长开始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来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大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尝试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协作,来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今后孩子们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他们自然而然会面临学习与工作的压力,如果儿时就无法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长大以后就很难承受社会方方面面给他们的大挫折。为此,实施挫折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明天。

问题关键的所在,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选择放弃、哭泣、发脾气,而忘记了自己也可能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呢?通过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总结有以下两点原因。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筑成孩子脆弱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家长们把一切重心放在孩子的身上,围着孩子转,对于孩子过度保护,过分宠爱,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成人对孩子妥协顺从,逐渐导致孩子的依赖性格

经常会听到家长在我们老师面前埋怨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磨磨蹭蹭的,而磨蹭的孩子则更加磨蹭。多次与家长沟通,家长何尝不为孩子的磨蹭劲烦恼。"每当自己对孩子磨蹭的行为实在看不过去,就自己替孩子来完成。"这是大多数有类似困扰的家长的心声。但当孩子在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时是否能自己解决呢?答案当然是不能。包办并不能真正让孩子解决困难。

针对社会中大力提倡对学龄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我们听到的是一句"口号",关键是如何落实到孩子身上。针对孩子在挫折前懦弱,退缩,害怕的心理,我尝试先让孩子增强挫折意识,再创设挫折情景引导孩子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以此来攻克这个难题。

1 转变家长错误育儿观念

班内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家长们也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困难面前畏畏缩缩的行为。应该提醒祖辈家长,当孩子遇到自己通过努力所能承受的挫折,尽量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那么就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孩子自己不能解决的原因,当以后遇到相同的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使孩子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

2 增强孩子对挫折的认识

2.1 让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

首先让孩子明白挫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以自身为例,让孩子明白老师也会遇到挫折,但关键是遇到挫折后应该要如何正确面对。在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孩子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去克服困难。让孩子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2.2 培养孩子直接面对挫折的意识

在"保护伞"下成长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往往 "输不起",他们因为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意去尝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孩子个性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为此,在日常活动中,我就有目的安排一些让孩子有机会受挫折的活动,让这些小家伙们亲身经历些困难,碰一碰钉子。如:夹弹子比赛。将幼儿分组进行用筷子夹弹子,要求幼儿在指定的时间内将弹子夹到自己的盒子内。夹得多者为胜。又如快速排序及分类竞赛(看谁排得对,色纸分得快)。为幼儿准备若干质地不同、粗细长短不一,色彩不一地材料放置在容器里,听指令快速排序分类。准确并且速度快者为胜。对最后胜出的孩子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失败的孩子要让他们承认失败,再找出失败的原因。在找到原因后帮助他们努力克服,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来进行下一次的挑战。

3 对孩子做出积极评价,消除其消极抵触心理

孩子遇到困难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由此导致他们不愿意继续参加活动。这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做出肯定性的评价,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孩子不断得到鼓励,才会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消除消极的情绪,进而正确面对困难。如当孩子做错事以后,就应该帮他指出来,使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么改,使孩子明辨是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在评价孩子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不同方式地评价。

4 从经验中提升耐挫折能力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长的,所以要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丰富孩子的经验,才能有效地提高抗挫折能力。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孩子探讨:"如果独自碰到陌生人,你该怎么办?""在外面和家人走失了,你该做些什么?""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你会想到谁?"等一些关乎自身安全的问题。

5 树立榜样,增强抗挫折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值得强调的是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和老师的形象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孩子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要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心里的"我真行"。

结论

通过挫折教育,孩子在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挫折情境或挑战性任务面前,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现在孩子们在挫折面前首先会冷静思考如何来解决困难,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不能完成,就会请求同伴的帮助。在与同伴的相互合作中,孩子们不仅能相互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还学会了与人沟通、协商的能力。事实证明,挫折教育让孩子们的意志得到了磨练,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但是实施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一时的教育和引导就能立竿见影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终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能有勇气去体验和战胜生活中的各种挫折。那么我们在孩子进后的道路上才能看到更多灿烂的笑容。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学》 赵忠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2] 《让孩子经历挫折》 杨秀芹 选自《幼儿教育》2002年第10期

[3] 《要心疼孩子吃苦》佘通化 选自《家庭教育》2003年第6期

收稿日期:2009-12-08

猜你喜欢
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应用音乐教育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思考
浅述学生体育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从容面对挫折:青年成长中的必修课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