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达世情人性的莎剧宝鉴

2009-02-01 01:34邓年刚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

内容提要:资深莎学专家王忠祥教授新编《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是一部集通俗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高质量莎剧故事大全,适于青年读者了解莎士比亚的世界,了解世界的莎士比亚,洞达世情人性,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实现从高山仰止到更上层楼的跨越。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精缩莎剧宝鉴

作者简介:邓年刚,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外国文学。

《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王忠祥贺秋芙编著)为我国众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开辟了一条探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快车通道。王忠祥教授是我国外国文学界资深前辈,著名莎学专家,他老人家集几十年莎学研究的功力,运用简洁而富有中国韵味的语言新编莎剧故事;穷毕生深湛的学术知识,对莎剧故事细读精解,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极其难得的接近莎士比亚的捷径。作为率先踏足这条捷径的幸运儿,我满心喜悦地推介这一珍贵的莎剧宝鉴。

《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是一部通过精心选择、剪裁和概括的莎剧故事大全,其主体结构由故事新编、题解考证、评论赏析三个部分组成。“故事新编”是在严格尊重原著基础上对39部莎剧的散文化改编,各篇故事风格统一,剪裁、梳理、概括适当,评议文字生动活泼,通俗练达,每篇故事都精选了适当的人物对话或独自、警句,保持了原作的原汁原味。莎剧故事的篇目,采用中国古典章回式小说标题,如“孪生兄弟成双成对,错上加错笑话连篇”、“黑白相恋暗箭难防,听信谗言悔恨交加”,双行对称,既突出戏剧的基本主题,又兼顾人物的独特性。“题解考证”介绍每出莎剧的来龙去脉,如剧本的编写、出版、演出、影响、传布等信息。“评论赏析”探究每出莎剧的内容、形式、主题、人物及国内外的重要评述等信息,尤其难得的是评论赏析时,还将各篇莎剧故事跟中国古今戏曲或戏剧进行比较,为读者深入理解莎剧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系统。编排体例上,将39部莎剧按戏剧名目分类排列,采用历时纵向与共时横向的编撰体系,将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作纵向安排,各类型中的剧本按问世年代顺序排列,历史剧按历史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列,将《暴风雨》作为全部莎剧故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王著自身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让读者在阅读时体悟各类型莎剧的主题和艺术特征。全书主体部分之前的长篇绪论,之后的三个附录,也蕴藏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在绪论中,王教授对莎士士亚的生平、诗歌、戏剧创作实践和理论,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字字珠玑,堪称他老人家毕生莎学研究成果的浓缩精华。在附录部分,除莎士比亚年表和莎剧分类目录外,还有一篇莎剧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堪做莎评论文的范例。

在谈到如何欣赏莎诗、莎剧时,王先生强调欣赏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莎士比亚的诗歌、戏剧创作就像迷人的大海,“……记录了他写诗、编剧、演戏、观察人生世态的经验体悟,深藏其中而耐人思考的是他的艺术审美观,以及务实求新和寓教于乐的戏剧创作论”(18)。文学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在精神上丰富、强化自己的途径,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也就是让自己步入一个从精神上丰富、强化自己的旅程。莎学史上,有许多由莎学专家改编的莎剧故事,比如英国兰姆姐弟合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A.T.库奇改写的《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美国H.A.瓦特等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提要》等,它们都是改编者注入饱满的思想情感而写成,都是将莎剧通俗化的成功之作。这类莎剧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也很大。比较遗憾的是,它们都主要是针对英语世界的青少年读者并用英语改写而成的,相对于我们汉语世界的读者来说,难免有诸多缺憾,《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诚如王先生所说,莎剧“不是精英社会所特有的文化资本”,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莎剧的散文化改编,一方面要“撩起神秘化的面纱,呈现自然生动、明净秀丽、雅俗共赏的特性”(25)。另一方面还要从生态美学视角来关注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对21世纪社会文化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精缩和鉴赏》即以弘扬绿色莎士比亚的审美理想与现代阐释为要务,突出表现了莎翁构建崇高和谐的真善美乌托邦、惩恶扬善、净化人性环境等基本主题。

在讨论创作分期时,王先生很明晰地分析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第一时期,向往绿色自然,追求和谐人间,对人类充满希望,作品充满欢喜气氛和乐观精神,对生活充满人文关怀,主要写诗,写历史剧和喜剧,写悲剧也让人哀而不伤。第二时期,绿色之旅经受严峻考验。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深化,深切感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充满了阻力和艰辛,但仍有信心,坚持上下求索,主要手段就是以悲剧和悲喜剧的形式,揭批假恶丑,颂扬真善美。中期作品仍关注历史剧所宣扬的政治理想和喜剧所展示的人类应走的人生道路,但加深了社会批判力度,创作风格也带上沉郁的悲怆色彩,此期的喜剧也带有悲剧性。第三时期,莎翁“采用神话式传奇性人物故事,再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揭露社会现实的阴毒残酷,提倡人文主义的人性感化、恕道精神和道德自我完善,描绘化敌为友、改恶从善的范例,构建绿色的自然与人、人与人亲善和美的乌托邦”。这样的绿色乌托邦,当然有幻想色彩,“但对照黑暗的现实,其讽刺意味深长,不乏批判效应”(14)。

王先生在改编莎剧故事时,始终把握住人文主义这条红线,即牢牢扣住莎剧的基本内核来凸显莎士比亚创作的不朽价值。人文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它反对封建的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如反对包办婚姻和禁欲主义;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如赞成自由恋爱和世俗幸福,提倡个性解放,提倡人性人权等等。通过改编的莎剧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400年前英国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社会生活情况。王先生强调指出,莎士比亚的诗歌主要写爱情和友谊,“表现诗人对真实人生的热爱,对善良心灵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4)。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探索英国从13世纪初到16世纪初300年的历史进程,再现英国封建主义时期的一些戏剧性历史场面。在历史剧中,莎士比亚寄望于“伦理舒展,道德净化”,他心目中的“开明君主政体应有强劲的亲和力,在主体统一下,使各方面保持平和而生机勃勃的态势”(6)。莎士比亚的喜剧写爱情的力量,写友谊的珍贵,写有情人终成眷属,热情讴歌了一种新型的爱情婚姻关系。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反映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悲喜剧写阴谋与爱情等内容,亦谐亦和,亦悲亦喜,都表现人的自觉意识。四大悲剧充分体现了作家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和思考,对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伦理规范的追索。莎翁悲剧实质上写的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但他从未丧失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他通过展示悲剧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反映各种社会矛盾,“通过悲而引起的快感”激发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良好意愿,因此,他的悲剧都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作用。莎士比亚的压轴之作《暴风雨》“集中反映了剧作家毕生的求索,即人文主义生活、政治与道德理想:清除人间罪恶,消灭贫富差别,反对纷乱争斗,追求和平谐美”(14—15)。“这出绿色的传奇剧……客观地宣扬了和睦共处的人类生态化、诗意化、审美化的生存发展。”联系当时英国的殖民现实,完全可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考察《暴风雨》,但却不必拘禁于这种理论,“务必强调指出,这种文化意识的流露是不自觉的,并非作品的主体。《暴风雨》的主旋律仍是期待通过惩恶扬善,提升道德,优化人性,达到天地万象全面和谐之境”(16)。

《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是专门针对我国的青年读者而编写的莎剧故事,它的读者包括大、中学生和年轻的文艺爱好者,同时也兼顾了相关专业的文艺研究者,因此,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可读性。全书语言浅显,行文流畅,叙述故事绘声绘色,分析内容深入浅出,题解要言不烦,赏析言简意赅,通篇文字精美。《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又不是一般的通俗读物,它不是一般性地复述故事,而是将阅读欣赏性和学术研究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青年读者体悟莎剧故事的精妙处每每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对于青年读者来说,《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不仅有助于他们探索莎士比亚的世界,而且还为他们了解世界的莎士比亚提供重要导航。我深信在它的帮助下,青年朋友们在世界文学巅峰之莎士比亚面前,必将获得从高山仰止到更上层楼的丰收的喜悦。

注解【Notes】

①文中引文均出自:《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王忠祥贺秋芙编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后面的引文仅标注页码,不再加注。

责任编辑:苏晖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戏剧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