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探讨

2009-02-03 04:23武传伟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高等学校

武传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背景,然后分析了高等学校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 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中途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知识的方式,而传统管理知识的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于是一种新的对知识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应运而生。而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知识生产和创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对策思考。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最初源于工商企业,但企业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唯一主体。应该说,任何以知识为加工对象的机构或单位,都具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管理职能。[2]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内涵也众说纷纭。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就是指通过对高等学校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和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通共享,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组织绩效,最终以有效的实现其职能和提高自身的价值过程。

2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的背景

当今时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与经济密不可分,全球知识经济也初见端倪。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要基地,实施知识管理有其必然性。

2.1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说过“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过程,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可见,高等学校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是社会的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水平的人才和原创性的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工厂”。

2.2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高等学校已经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

2.3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高等学校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的高等学校若想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包括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等)。而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的来源是知识。[3]即知识的创造、应用和共享等能力。为此,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知识的创造、应用和共享能力。而知识管理使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4],与此同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4 自身的知识高度密集型组织性质使然

高等学校被誉为“知识工厂”。高等学校由于师资力量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等,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经济的增长源和文化知识的传播源。知识密集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同时也是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而相应的,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5]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保存、传播、整理和创造的主要场所,其管理工作就必须围绕知识来展开。知识管理应该在高等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3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之于国家,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大批原创性的成果;之于自身,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好的履行大学的功能和提高自身的价值。但是,事实上,就目前的我国高等学校而言,实施知识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3.1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集权现象比较严重,高等学校缺少必要的自主权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高校管理的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对于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权,致使高校不能很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而进行变革,因而不能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有时甚至有点无动于衷。这样就使得知识的应用和共享受到阻碍。从学校层次而言,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学校对于院系也同样存在着相当的集权。我国的高等学校大多都实行校——院——专业(系)的管理形式,这样的管理结构往往是学校一级的权力过大,而院系级的权力太小,这样不利于知识的分化与综合。

3.2 知识管理缺乏统一的组织制度保障

管理组织是管理思想的载体,也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得以巩固和提高的依托。而笔者查阅发现,我国的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知识管理中心”之类的组织。从管理学来看,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管理的外显性就不够,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我国的高等学校目前的对知识管理的机构多半是集中在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这些机构多半是各自为政,各自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活动。这样下来,一来会造成知识管理的费用加大,另外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共享。

3.3 知识管理平台不健全

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平台是学校内部从事知识的获取、清点、学习、整合、流通、共享、创新、监督、规划、保护等活动的设施和管理操作系统,它是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工具,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程。[6]高校管理知识平台往往包括通讯网络系统、校园网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库协调系统、智慧集成系统等等。而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系统可能建设得还可以,由于没有一个多库协调系统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降低了知识管理的效率,从而也就增加了知识管理的成本。

3.4 高等学校间的知识共享不够,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即似乎我国的高等学校都想建成综合型大学。诚然,综合型大学有一定的优势,国外的高校有不少是综合型大学,如哈佛、牛津、东京大学等,但是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单科型学校,如加州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目前的“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如果高等学校都贪大求全不进行资源共享的话,就会造成我们本来不是很充足的教育经费的极大浪费和更加短缺,而且从另外意义上说,去办本来实力不是很强的学科专业也会降低本校的整体实力。以华东为例,华东的高校很多,研究型的大学占很大的比例,而他们的专业设置的重复率却是非常高。

4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思考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的实际,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院为实体”[7]改革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高等教育政策,进一步优化结构,使高校能够依法治校,实实在在的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近年来,国家对一些高校管理权有所下放,如允许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划定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等,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国的高校普遍认为办学自主权还不够大。同时,在学校内部,深化“院为实体”的改革,下放学校的权力,使学院(系)拥有实权,推动科层制管理向扁平化管理发展,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知识化,更有效的保障知识的应用、传播和创新。

(2)设置知识管理机构,推进组织结构创新

高等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知识管理和国外著名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经验,设置知识管理中心,切实加强知识管理。国外的一些著名高等学校也建立了知识管理实验室或中心.在设置知识管理中心时,可设置知识主管(CKO)来进行知识管理。“那种认为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训练有素的丰富、支配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中心的观点未免要求过高。”[8]

(3)健全知识管理平台,重点搞好多库协调系统和智慧集成系统建设

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校园高速、安全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建设,形成“校园网高速公路”,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共享。同时,继续建设好学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等。知识库的建设也是任何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传播和共享知识的空间。多库协调系统(一种各库协调工具)和智慧集成系统(一种将资料、信息转化为知识的交互操作系统)在知识管理平台的各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建设好这两种系统,知识间的交流才能更加顺畅、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

(4)加强高等学校间的合作,促进知识间的互动、整合与共享

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组织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组织与外部环境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知识联盟”。[9]虽然各个学校由于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仍然十分重要。哈佛和MIT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此问题。众所周知,MIT的工学院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哈佛大学考虑开办工学院时,他们就认为,MIT已经有了,而且办得很好,我们就不用办了,即使办也不会超过MIT,如果办的话,也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还会把哈佛大学整体水平给拖下去。于是,哈佛和MIT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哈佛和MIT的学生可以互相选对方的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同时他们也联合举办学术活动等等。所以,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要致力于加强校际合作,促进知识的互动、整合和共享,这样才能优化自身的知识传播和有的放矢的进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3]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范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8)

[4] 王彦,刘晶.知识管理与高校核心竞争力[J].沈阳大学学报,2004(10).

[5] 郁义鸿.知识组织与传统组织的知识化[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6] 蒋云尔.论高等学校中的知识管理[J].江苏高教,2002(4).

[7] 高磊,赵文华.深化“院为实体”改革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3(5).

[8] 陈建斌.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点和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1).

[9] 米靖.论大学知识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知识经济高等学校
知识经济背景下优化企业法务体系问题及改进对策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创新网络活动对大中型企业研发绩效动态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