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

2009-02-03 04:23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课程

薛 亮

【摘 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着力培养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但限于多种因素约束,大都采用“学年学分制”模式。本文从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管理等方面对现有学分制的推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 教学管理

【中途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下半叶普遍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自有它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区位运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办学主体绝对增多并趋向多样化,教育客体之间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为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势必要求课程运行机制更加灵活。为适应这一需求,各高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根本目的都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限于种种客观条件,虽然许多学校宣布实行了学分制,但大都接近于“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供足够的柔性、灵活性是大势所趋。抓住学分制本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2 概念界定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要从学年制切入,学年制亦称学时制,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是按课程的学时衡量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13世纪开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均采用学年制。实践证明,学年制培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对教学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方便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籍管理,但其培养目标和过程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不能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如果说没有学年制束缚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那么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常称为“学年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本文所探讨的学分制为完全学分制。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分制研究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教育部的许多文件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在教改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主要在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3.1 学分制与专业

大学教育除了延续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外,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面向人才需求的市场,不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忽略市场需求办学,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反思和吸取教训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学科建设上,需要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部分专业或拓宽口径,或调整改造,或暂停招生甚至撤消。专业学科需要通过结构的优化,为学分制管理中的选课创造良好条件,才能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创造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3.2 学分制与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探索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但完全不等同于选课制,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分制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是对课程体系的革新。课程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其次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再次,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修学有很强的自主性,需要辅以现代管理手段,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3.3 学分制与教师

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师,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师,既有学校的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相差较大。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应注重向“双师型”方向靠拢。目前多数院校兼职教师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专家等组成,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还将逐年增多,这部分教师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注重讲练结合。目前专科阶段导师制的有效做法也值得借鉴。

3.4 学分制与考试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出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常用的做法是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需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宜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试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是考试设计上应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除基础理论课程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外,作业、研究项目(论文)、设计、动手操作等等形式应作为有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有利于克服学年制下的终考定成败的弊端和考试作弊的痼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技能熟练程度标准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需求的张力之下,各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化改革的态度都十分积极,但距离岗位要求和学分制的内涵还有相当的差距。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在管理层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的健全,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产学研的进一步联合,以及更为科学的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与规整都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践行。只有正视以上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不断积极的研究、实践,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才会焕发新的容颜。

参考文献

[1] 孙 朝.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矛盾及其变革[J].教育评论(北京大学),2005,(1):99—101.

[2] 熊卫华.学分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5.

[3] 李立.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冲击与创新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1).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课程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