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蒙古模式”的再认识

2009-02-16 04:57藩照东
北方经济 2009年1期
关键词:历史性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藩照东

自从2005年我在“北方经济”撰文提出并论证“内蒙古模式”这一命题,3年多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也是处于一个敏感的时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仍然要强调:世界发展看中国,中国发展看内蒙古——“内蒙古模式”的社会意义正在日益突出地凸显出来。

首先,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史进程,使中国从经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全国人民都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发展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展望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再继续30年,将实现从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也将从小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到中等发达水平。这将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进步。能否顺利地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跨越,对中国是一个现实的重大考验。

其次,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至今已扩展成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金融业深受其害,实体经济也正在受到严重的打击。不仅发达国家在这场8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痛苦挣扎,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害。200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破产、倒闭,许多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向东亚、南亚地区搬迁,以寻求更低廉的成本,规避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与国内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否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压力下有效规避风险,并且能够把握在风险中蕴藏的机遇,经受住世界经济危机的洗礼,并为今后30年的强势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考验。

因此,世界的目光在关注中国,众多有识之士寄希望于中国,期望中国能够妥善应对,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恢复做出历史的贡献。

所以,“世界发展看中国”。

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内蒙古的发展令人瞩目。2001年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一改1979—2000年持续落后于全国增长速度的被动态势,走上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2—2007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速度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据初步测算,2008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位居全国第一,从而实现“七连冠”。这一状况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正是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内蒙古的认识正在产生根本性的改变。2005年笔者提出“内蒙古模式”这一命题时,赞成者甚少。在此我们要感谢《北方经济》独具慧眼,刊发了我的文章,对我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当时很多人都不赞成这一观点,认为内蒙古的经济高速增长只是一种“经济现象”,不能称为“内蒙古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看法,“内蒙古模式”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们的共识。2008年7-8月,全国60余家经济类报刊的社长、总编辑和采编人员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进行深入考察、采访,发表了大量关于“内蒙古模式”的报道、评论,全面树立了内蒙古自治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西部大开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象。内蒙古自治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成为西部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这一认识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所以,“中国发展看内蒙古”。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内蒙古自治区“十五”以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及其基本经验,应当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而不能仅仅认为是一种“现象”。因为,“模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运行、发展的本质特征、必然趋势、客观规律,而“现象”则并不一定反映了客观事物运行、发展的本质特征、必然趋势、客观规律;“模式”具有持续性、典型性、代表性、普遍的示范作用与推广的意义,而“现象”一般是不可持久的、不一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遍的示范作用与推广的意义;“模式”只能是正面的成功经验的总结,而“现象”则可以是正面的(如学雷锋、做好事),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小偷小摸、随地吐痰、不遵守社会公德等)。

因此,倘若说几年前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及其基本经验尚认识不足,认为还需要经过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以“内蒙古现象”来表述还情有可原,那么,今天应该是内蒙古人摒弃过去多年发展滞后形成的自卑感,实事求是地认真、全面总结内蒙古近些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树立信心、树立自豪感、树立使命感的时候了。

几年来的实践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不是昙花一现似的短暂现象,而是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全面需要决定的。进入21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必须完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内经济布局优化重组的两大历史性任务。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凸显出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高。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战略基地、绿色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向北开放战略前沿,使内蒙古自治区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替补队员”、“二传手”成为21世纪的“主攻手”。

根据国家的战略要求与内蒙古自治区自身的客观条件与发展任务,内蒙古任重道远。应当认识到,自2001—2020年,是内蒙古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展开期,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经济结构调整之后,以技术跨越带动企业跨越,以企业跨越带动产业跨越,以产业跨越带动社会经济全面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经济结构基本建立起来,并使内蒙古的人均经济指标、城乡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全国前列”;2021—2040年是内蒙古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成熟期,通过进一步以高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使内蒙古自治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确立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内蒙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真正“进入全国前列”。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业产业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经济布局优化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崛起也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收到显著成效的。

几年来的实践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尽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即使与西部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内蒙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发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趋势是健康的、基础是扎实的。近年来,有些人抓住个别枝节问题,对内蒙古自治区横加指责,以偏概全,甚至上纲上线,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客观地进行分析,任何地区、任何时期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都会存在、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即使是我们以“模式”称之的成功经验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州模式”(也可以推广为“广东模式”)不断受到走私浪潮的冲击;“温州模式”也数次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苏南模式”也经历了以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社队企业向民营经济的嬗变。但是,每一次冲击和转变,都没有使这些地区退下来、垮下去,而是促使它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进,与时俱进,使这些模式逐步规范、逐步成熟。“内蒙古模式”当然也是这样,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

同时,我们在充分肯定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年成就与经验的同时,毫无疑问需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与不足。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总体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距离产业结构高度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在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均进入全国前10位、西部地区第一位的同时,2007年内蒙古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干部职工工资水平仅列全国第16位、西部省区第6位。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与提高城乡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相协调,都是紧迫、重要的任务。在其他方面,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此,“内蒙古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更加成熟,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历史性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可爱的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爱在内蒙古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