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

2009-02-20 05:12林宪斋
中州学刊 2009年1期

林宪斋

摘 要: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形势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作为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应该加快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加快实现以现实性、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功能转型,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智库;中原崛起;河南社科院

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1—0067—08

按照党中央、河南省委的统一部署,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广大干部群众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本院实际,围绕推动功能转型、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本人也就如何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进行了理性思考,现谈些认识,以期对中原崛起新智库建设有所禆益。

一、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是河南社科院实现功能转型的必然选择

所谓智库,亦即智囊机构,是指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从多学科角度地为决策者处理经济社会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思想、策略、方法等的公共研究机构。中原崛起新智库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为基础,以解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重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取得现实性强、应用价值大、实践效果优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形势下,河南社科院作为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加快实现以现实性、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功能转型,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不仅是河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河南社科院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新智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地方社科院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明确提出了把河南社科院建设成为中原崛起新智库的目标。建设新智库,深入研究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有助于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在全社会形成坚持科学发展的氛围和共识。建设新智库,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思考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建设新智库,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新智库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内在要求

目前,河南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许多重大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以往传统的偏重学术研究的社科院办院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河南社科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有较强实力的、能够深入研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迅速而准确提出对策建议的新智库,从而直接为社会和政府提供既具有理论思维基础、又满足实践需求的高水平决策咨询产品。同时,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难题,对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和政策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为河南社科院建设新智库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

(三)建设新智库是地方社科院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社科研究机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学科设置小而全、研究内容与现实脱节、研究手段与方法落后等问题急需要解决。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的地方社科院,如何找准自身的职能定位,更好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已成为事关河南社科院发展的头等重要问题。

2004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同年,河南省委制订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省社科院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深入研究回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明确提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中央和河南省委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明确了地方社科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给河南社科院的科研转型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更好地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职责,起到党委、政府参谋和助手的作用。科研转型关系到地方社科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此,河南社科院必须走出一条既区别于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又区别于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兼具现实研究、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特色之路,尽快实现科研转型。只有改变偏重于学术成果的出版效应和发表效应的倾向,加大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力度,加大服务社会现实的力度,才能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拓展社科院的发展平台,彰显社科院的作用,扩大社科院的影响,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

二、河南社科院为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所作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河南社科院加快向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转型改制”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实践由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向现代思想库、智囊团的战略转型之路,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中找位置,在助推中原崛起中显身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明确职能定位,积极推进科研转型

一是改革传统体制,科学调整内设机构和学科布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加大应用对策研究力度为目标,河南社科院提出了学科调整和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并于2007年夏对内设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设、并、转的调整,着重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河南省情研究、中原文化研究等研究基地建设,拓展了城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新的研究领域。调整后的研究所,改过去的“小而全”为现在的体现优势、重点发展;改过去的齐头并进为现在的各有侧重、突出特色。

二是抓住年度考核、课题立项等重点环节,强化为现实服务的科研导向。河南社科院在年度考评和职称评聘上,不断修订完善考核和评聘条件,在坚持把研究成果出版和公开发表作为重要标尺的同时,加大为现实服务成果特别是进入决策的成果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强化进入决策、关注民生、融入社会的科研导向,提升科研人员为现实服务的能力。在院级课题设置上,围绕河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立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组织科研骨干集体攻关。近年来,共筛选立项院重大课题40多项,其中,“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研究”等十大课题研究报告,直接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仅2008年,河南社科院就有1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批示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同年内,河南社科院积极开展大型省情调研活动,围绕26个课题组成课题组,分赴十几个省辖市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针对2008年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根据省政府领导的要求,河南社科院加强了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的研究,及时完成了《2008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经济走势预测》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我省经济的影响》等多份研究报告。

三是建立科研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科研队伍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针对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全省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河南社科院建立了由院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一线指挥,不同研究所和不同学科专家灵活组合的集体攻关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河南社科院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围绕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大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及时组织科研人员集体攻关研究,研究成果通过《领导参阅》上报省委省政府,并结集出版了《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等,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其中《河南“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被评为首届河南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当日,河南社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报告中的新提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很快完成了《新论断、新命题、新要求——十七大精神解读》,通过《领导参阅》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送,5位省领导给予批示肯定,《河南日报》等多家报刊也予以连载,为全省上下及时准确理解十七大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搭建科研转型平台,开辟为现实服务通道。河南社科院创办了以“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为宗旨的内刊《领导参阅》,开通了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送成果的“信息直通车”,以编撰出版《河南经济蓝皮书》、《河南社会蓝皮书》、《河南文化蓝皮书》、《河南城市发展报告》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省情研究,为中原崛起建言献策。注重横向联合,延伸服务触角,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近几年先后与许多市县政府和职能部门进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郑汴一体化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问题研究、河南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研究、嵩山景区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等成果,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围绕全省发展大局,为中原崛起建言献策

一是对推进中原崛起的进程建言献策。河南社科院先后举办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推进河南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等,完成了《中原崛起的内涵与实证分析》、《河南省GDP翻两番的综合支持系统研究》、《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实现中原崛起的若干政策研究》、《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六大矛盾研究》等课题,以院课题组名义,在河南日报发表了《论中原崛起》、《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牢牢把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原崛起呼唤建设大郑州》等系列重要文章。同时,组织专家研究“河南现象”、“河南模式”的内涵和经验,形成了《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的产业选择与政策支持——基于河南省“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实践与思考》等重要成果。这些活动和研究成果,受到领导重视和社会关注,为推进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河南省八次党代会召开前后,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目标,先后举行了“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理论研讨会”、“河南向经济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河南向文化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在此基础上整理的《关于跨越式发展的几个问题》等专家建议及时报送省八次党代会文件起草小组参考,受到好评。省八次党代会后,河南社科院又围绕河南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河南主体功能区划分问题、河南服务业发展问题、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河南扩大就业问题、河南节能降耗问题等,设置了一批院重点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在院内招标实施调研。其中,《和谐中原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南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政策研究》、《促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项目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推进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二是为河南民主政治建设建言献策。河南社科院先后完成的《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积极探索:登封市实行干部选任“三票制”的调查报告》、《郑州市管城区“三级四方共建活动”的调研》、《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党的建设实践与创新研究》、《河南省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研究》等一大批研究课题,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经河南社科院专家总结提升的登封市干部任用“三票制”的做法与经验,被列入2004年下半年全省组织工作6件大事,并被写入河南省委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意见》中,在科研服务省委重大决策方面取得了突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河南社科院高质量完成的省委交办的《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系列课题,得到了省委领导的肯定和中组部的好评,为河南省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若干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为构建和谐中原建设建言献策。河南社科院坚持把为和谐中原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作为近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围绕和谐中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系列研究,出版了《河南社会蓝皮书》。同时,还按照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要求,组织科研人员及时提供了构建和谐中原的若干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构建和谐中原、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模式、河南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撑体系、当前影响河南民生的突出问题分析与对策等专题研究报告,为更好地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对策咨询建议;组织科研人员参与完成的省委宣传部交办的中宣部调研课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得到了中宣部的好评。

四是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建言献策。河南社科院把文化强省研究作为服务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在加强中原文化研究,发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河南文化品牌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产业格局、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建议。《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和《河南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对策研究》两篇研究报告,受到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好评,并在起草文化强省有关政策文件中予以采纳。2008年8月,河南社科院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完成的《加快河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和《加快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成果上报后,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在宣传推介中原文化方面,河南社科院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组织参与了《河南日报》中原文化18个方面解读撰稿工作,而且还组织科研人员及时出版《中原文化解读》。此外,河南社科院组织科研人员积极深入基层,为各地蓬勃开展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重视基础研究,为智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河南社科院在强调注重应用对策研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将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现实问题研究。

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国家、省两级社科规划课题为主体的“龙头工程”管理机制和办法,通过建立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科研人员申报社科规划课题的积极性。

二是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青年论坛、鼓励科研人员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会议等,引导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是利用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组织各类专项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

四是推动科学理论大众化,通过论坛、报告会、理论讲座、接受主流媒体或网站采访等方式,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宣传和智力服务活动。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社科院在努力植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自觉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提供宣传、咨询的同时,发表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社科院通过论坛、报告会、理论讲座、接受主流媒体或网站采访等方式,开展理论宣传和智力服务活动1000多场次。仅2005年就举办各种论坛报告会、理论讲座260多场次,接受各媒体采访200余人次。2006年至2008年,多名专家参与了通俗读物《理论热点在河南》编撰工作。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河南社科院迅速选好题目,在院内招标,同时举办党委中心组学习十七大精神系列报告会,在河南社科院网站上及时刊发学习宣传十七大研究文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河南社科院组织的以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央三报一刊刊发的重点理论文章已达4篇,还出版了系统阐释十七大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组织了《河南省改革开放3O年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系列研究,编辑出版了《河南改革开放30年》大型理论著作。

2004年以来,河南社科院相继出版了《河南通史》、《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杜甫与中原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济水与河济文明》、《夏娃备案》、《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等为代表的基础理论研究专著;发表了一大批高档次的学术理论研究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高质量论文500多篇;四卷本200多万字的《河南通史》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光明日报》发表长篇书评给予重点介绍,该成果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组织专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河洛文化研究系列研究,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应。河南社科院研究申报的“八卦符号文化”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河南社科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河洛文化研究》已经完成,河洛文化研究丛书9部已正式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河图洛书探秘》与《河南通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图书。承担的省社科重大研究课题《中原文化通史》已基本完成,这将是继《河南通史》后,河南省中原特色理论研究上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四)拓宽视野,加大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力度

一是改革课题经费投入制度,实施重点课题投入制。河南社科院出台了课题经费投入意见,把过去偏重于向重点学科投入转向对重点课题投入;实施综合奖励机制;设立学科带头人,实行课题组长、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全院科研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对在职已聘科研人员严格考核的同时,对新进科研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制度。积极实施人才带动战略,按照德才兼备原则,把一批科研业务强、善管理的优秀科研人员推到领导岗位。

三是拓宽开门办院的渠道和途径。通过建立研究基地等形式,将科研触角向更宽领域延伸、向基层一线延伸;适时组织专家学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行业,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建立健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机制,通过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为专家学者创造走出去的机会,以更好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开辟学术研究的新空间;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河南社科院讲学,广泛吸纳外界学术思想,学习先进科研理念,形成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学术氛围。

三、河南社科院在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科院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河南社科院的发展。河南社科院在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把河南社科院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新智库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前,河南社科院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还不够、研究能力还不强、服务效果还不突出,应用转化率还不高,全面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的整体实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出应用对策研究的制度化咨询服务渠道还不健全;《领导参阅》作为河南社科院展示应用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还没有成为省领导必备的参考资料;主持编撰的《河南经济蓝皮书》、《河南社会蓝皮书》、《河南文化蓝皮书》、《河南城市发展报告》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大;造就的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科带头人还不够多。

(二)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河南社科院推出的科研成果,从总量上看,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在这些成果中精品力作尤其是高端成果还不够多,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省内一些重要学科领域,河南社科院专家的“话语权”还不够大,权威性有待提高,与省委“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科设置还缺少地域特色,对策研究方面还缺乏和现实联络沟通的渠道,如应用对策研究基地较少,与地方政府和实际工作部门横向联系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等。

(三)科研体制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河南社科院管理体制还带有一定的传统体制的痕迹,特别是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的有关办法还不尽合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采用的是“事后式”的考核,考核引导机制不完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备,相关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各类课题特别是横向课题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等。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河南社科院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存在着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问题。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员不愿到河南社科院工作,新进人员多为硕士研究生,与高校相比,在人才引进上明显低一个层次。此外,由于工作条件不高、生活待遇较低,导致河南社科院培养多年且有较高水平和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纷纷流失,一些中青年科研骨干也通过考博、外调等形式离开社科院。随着老专家陆续退出学术第一线,不少学科缺乏学术领军人物,人才梯队层次不科学,面临人才缺乏和科研骨干断层危机。

(五)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一是人均公用经费低。新的工资制度实施后,省直党政机关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河南社科院性质相近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也有明显提高,而河南社科院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基本没变;另据调查,兄弟省社科院的人均公用经费标准都远远高于河南社科院,公用经费不足已影响到河南社科院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科研人员津补贴缺口大。新的工资制度实施后,省直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均已发放到位,而河南社科院职工的津贴补贴一直没有着落,同等条件下,社科院与公务员相比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是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又一重大因素。三是专项科研调研经费少。因经费短缺,不仅科研人员无法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科调整、优秀人才培养和省情调研等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河南社科院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的基本思路

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全新工程,需要从方方面面着手。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社科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实施“社科重大应用课题研究与理论创新工程”、“社科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社科调查研究基地建设工程”、“社科网络信息化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努力把河南社科院建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才荟萃、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学科布局合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新智库。

(一)明确价值导向,把握智库方向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和各项工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对形势的洞察力、判断力、鉴别力与反应力。

二是转变研究观念。改变传统的“书斋式”研究模式,树立深入生活、融入社会、进入市场的研究思维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确定科研课题,提高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和破解理论难题的能力,真正成为智库型人才。

三是着力深化管理体制、科研机制、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立健全与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科研转型。整合科研资源,调整科研思路,探索与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直接对接的新路径。

(二)健全科研体系,提升智库能力

一是健全完善决策咨询的快速反应机制。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力量,紧密跟踪和迅速应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努力做到“快、深、新”。快,就是要快速反应,能在限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深,就是成果的完成要建立在长期研究和跟踪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把握准确、深刻,切中核心;新,就是要体现前沿性,所研究的问题要能立足于知识前沿、信息前沿和实践前沿,能为决策者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思路、新建议。

二是实施“社科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设1O个左右省内一流、特色突出的重点学科,其中多数学科在省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必要的政策倾斜,扶持一批对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若干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中原“绝学”,使其尽快成为河南社科院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三是建立省情调研制度。根据应用对策研究的需要,选择若干市县企业建立省情调研基地,以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为己任,定期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围绕省委省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在认清省情、市情、县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探寻规律,以社科人的智慧服务河南、建设河南。

四是强化精品意识。坚持以河南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力争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使科研成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是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对重大项目、精品力作的奖励力度,加大对院内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应用对策研究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对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对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肯定、进入党委政府决策的成果以及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成果给予重奖。鼓励参加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按照参加会议的级别给予一定的会议补贴;鼓励对外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和国内横向课题研究,课题等级给予合理界定,管理费用按照较低比例收取,课题经费支出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三)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智库功能

一是创新课题选题立项机制。以重大科研工程、重点科研基地和重要研究课题等为载体和纽带,引导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社科资源,切实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公正、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开展项目的立项工作,重点扶持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和优势基础研究项目,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和成果实用性。加强各类课题遴选和评审,避免低水平重复。

二是创新课题的评价机制。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组建院外专家评审小组,完善课题的鉴定验收、出版资助和成果评奖的评价标准和评审制度,确保评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是创新科研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机制。要建立健全与党委、政府的联络沟通机制,以及研究成果报送、反馈制度,使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要构建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将各类科研成果分别以社会决策参考、学术报告、科普活动乃至媒介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确保科研成果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创新科研考核机制。贯彻“坚持标准、平等竞争、注重实绩、突出精品”的原则,建立健全服务、协调、考评、督察机制,既要坚持科研成果、工作绩效与劳动报酬相联系的原则,又要坚持德才表现与利益分配挂钩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既有效率又体现公平的新型分配制度。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尽力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努力增加财政经费,用于新智库建设。在资金使用上,增加科研支持系统投入,建立对优秀智库人才、项目、团队与机构的经费激励机制。规范研究所资金使用制度,对重大项目投入与人才培养逐步实施院所两级共同承担办法,大额项目经费逐步实施先审计后拨款的原则,不断提高全院资产使用效率和资源运行效率。

(四)打造科研品牌,扩大智库影响

一是进一步办好以反映“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为特点和宗旨的《领导参阅》。建立健全向领导机关呈报成果制度,让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能够直接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咨询视野,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向社会实践的转化。

二是精心编撰蓝皮书系列。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蓝皮书要由河南经济、社会、文化、城市扩展到农村、党建、人口等方面。通过蓝皮书的编撰、出版,促使科研人员进一步加深对省情的了解,拓宽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

三是出版系列化、丛书化的学术精品著作。通过出版“院学术文库”,鼓励科研人员凝练学术方向,推出精品力作。

四是提升院办刊物的质量和影响。通过开设特设专栏,择优刊登院内科研成果等方式,公开发表河南社科院最新研究成果,扩大社科院的社会影响力。

五是要加大推介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出版座谈会,组织论坛、开办讲座,在新闻媒体、各类网站刊登消息、请作者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河南社科院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每年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以此为平台,打造地方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品牌,实现创新发展。

(五)开阔办院思路,拓展智库空间

一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尝试在部分市、县和基层建立相关研究基地,选择一批企业、乡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长期跟踪研究。通过建立研究基地,将科研触角向更宽领域延伸、向基层一线延伸。

二是加强与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横向合作。以发展报告或蓝皮书为主要载体,选准题目、选准地域、选准行业、选准对象,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联手开展调研活动,共同推出研究成果。

三是巩固发展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和论坛,扩大河南社科院在学术界的影响,促进河南社科院与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四是拓宽拓深合作研究平台。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社会化平台,推进开门办院、合作办院。

五是加强各类数据库建设。建成院、所两级科研成果库、学术期刊库和个人信息资料库,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整合全省社科系统学术信息资源,建立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六)强化队伍建设,培养智库人才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相结合、激励与淘汰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人员聘用交流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调整科研人才结构,实行严进宽出制度。对不适应科研工作的人员,及时予以分流。着重解决管理部门职能重叠、人浮于事的问题,进一步精简机构,合理安排富余人员。

二是大力加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造就学术领军人物的相关制度,加强对优秀科研人员的宣传,努力营造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队伍和各类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行科研经费向重大课题倾斜、向优秀科研成果倾斜、向高端科研人才倾斜的政策,积极推行“专家休假制”,通过以事业激励人、以成果评价人、以环境凝聚人,开创河南社科院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三是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和激励中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选送优秀中青年人员到高层科研机构挂职、培训,或到企业、农村等基层挂职锻炼;建立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导师制,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要为新进的每名科研人员确定一位学术导师,对他们进行为期3—5年的科研指导。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水平高、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意识强的青年科研骨干。

四是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学术个性和劳动成果,努力营造宽松、融洽、祥和的学术氛围,形成思想自由、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人文环境。

总之,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省直有关单位和地市党委政府的支持,有全院上下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河南社科院作为中原崛起新智库,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