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合格的品德课教师

2009-02-20 05:11刘艳玲
中小学德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价值观

刘艳玲

课程改革将过去小学思想品德课改为了小学低年段的品德与生活,中高段的品德与社会。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更体现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改变,由此也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她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着人们的行为,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引导意义。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学校等群体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新的世纪,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前,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原有的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缺失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来,而且导致的许多不良后果已有显现。

事实表明,人类如果不努力克服主宰自己的价值理念的缺陷,将会在自己的辉煌中走向灭亡。因此,作为学校,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紧紧把握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教师首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迷惑和迷茫时予以正确的解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的。”由此足见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何等重要。

二、她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哲学思想

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要求教师人人都成为哲学家或像高校教师那样系统深入地去学习研究哲学,而是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思想武装头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全面、辩证、联系、发展、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哲学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学习思辨、学会选择、学会处理问题乃至学会生存。如“不和陌生人讲话”,这个结论正确吗?正确,为了我们的安全,不能和陌生人讲话,以防上当受骗。但这话又不完全正确,和陌生人连话都不讲,又怎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呢?那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譬如:“钱该怎么花”,在进行这个问题的教学时,节省着花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个观点,但是,在讨论中,一个学生提出了“我认为东西应该买贵的,因为便宜没好货”。怎么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允许两种观点的存在。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买东西时应根据需要,该买便宜的就买便宜的,该买贵的就买贵的,这样才是正确的。由此看出,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在运用哲学的观点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她要求教师具有营造对话氛围的能力

品德课教学离不开对话。只有对话,才能让师生互相打开心扉,才能产生心灵的触动,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我们的教育如春雨润物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成长,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取得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具有营造对话氛围的能力。

1.能抛话题

作为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涉及的领域广,话题多,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大,学生往往不知从何思考,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抛话题的能力。

在《通信连万家》一课教学中,当学生只认识到电话是生活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时,老师便适时将话题引向深入:电话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楼梯口的电信分户盒,社区的电信交接箱以及电信局交换机房的工作场景,深入学习,从而恍然大悟:原来通常的电话是这样传递信息的,难怪这么快捷!至此,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老师又将话题引向深入:电话传递信息这么快捷,那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将他们了解到的各种生动事例进行交流。就这样,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的通信工具,更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传递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深入地感受到了发达而先进的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发话题,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2.能“火上浇油”

品德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分歧和认知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作为引导者,应该巧用“矛盾”争议,通过适当的“颠簸”, 迸发智慧的火花,明白事理,积淀经验。

例如《电脑网络——我们的新伙伴》一课,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明白了网络聊天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而且容易上当受骗,甚至受害,应该远离网络聊天工具。但也有学生不认同这个观点:“网络聊天很好,我爸爸就经常通过它传送文件。不仅速度很快,而且我们家人都通过QQ跟国外的舅舅联系,又省钱又方便。”网络聊天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争执。此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给争论的学生“火上浇油”,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材料驳倒对方。学生们又收集了很多关于网络聊天工具的功能的新闻报导,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学生明白了网络聊天工具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功能。

3.善于推波助澜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通过其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所以不管教师准备的资料有多充分,讲授的内容有多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可能有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点拨、推波助澜,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教学时,一位学生说到发现交通警察也是自己生活中需要的人,因为交通警察保证了上学路上交通的顺畅。这时候,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你的发现真好,如果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在生活中直接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那你的发现就告诉我们,有些人看起来和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的生活却离不开他们。同学们,你们还能发现这样的一些人吗?”由于老师善于捕捉契机,课堂教学不留痕迹地被引向了更高的层次。

4.善于提升总结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作为核心理念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尤其关注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接触新生事物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但又要高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学生对保护环境认识很肤浅,只停留在口号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使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生活现象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餐巾纸和筷子的原料都是树木,人们在享受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在破坏森林资源,引导学生懂得:只要平常不用或尽量少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就是在为保护森林资源尽一份力。保护环境更需要具体的行动,为此,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了保护行动方案:倡议全校同学“告别餐巾纸”,提醒伙伴“今天你带了手帕吗?”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