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马克思”

2009-03-04 09:09
对外传播 2009年10期
关键词:见面马克思纽约

吴 伟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马克思,我认识他时,他是贝塔斯曼的高官或高管,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贝塔斯曼高官。这位马克思,和我们中国人敬仰的一位伟大导师同名。

2006年夏天,在《中国读本》的发布会上,虽简单的几句交谈,我记住了他。因为听得出来,他对中国有感情,对传播中国文化有兴趣,对出版业务很内行。没过多久,我出访美国,马克思希望我们在纽约见面谈谈有关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事情。此时,我担任办公室主任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立时间不长,各项工作都在推进之中,很需要听听业内人士,特别是像马克思这样的外国专家的意见。顺便说一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项目,旨在通过资助翻译费的方式鼓励国外出版机构出版优秀的中国图书,以便让国外读者通过阅读图书,进而了解中国。

出访内容不涉及出版,所以我与马克思的见面不在日程之内,加之代表团在纽约的时间有限,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张。几经商量,决定在我到达纽约的当天见面。让我感动的是,贝塔斯曼对我和马克思的见面非常重视,特别从中国派来公关总监潘燕小姐负责安排和接洽。由于飞机晚点,到纽约后我连回宾馆更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从机场直接就去了见面的酒店。

这是一次很正式的晚宴,但比吃喝更让我有兴趣的是马克思带来了一些贝塔斯曼最新出版的图书和画册。他讲这些书在美国的出版和销售情况,讲出书的理念,讲什么样的书受欢迎。这使我受益匪浅。我给他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提出请他做我们的顾问,并再推荐几位外国专家做顾问。他欣然答应,并且希望我能出席下个月在纽约举行的出版界的party(2006年的11月),他说,在这个盛大的聚会中,美国出版界的顶级人物都会出席,我想认识谁都很方便。我婉拒,因为我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来纽约,我全权委托他帮助邀请专家与顾问。

没过多久,马克思又到中国,我们在王府饭店见面,他拿来了外国专家的名单,并且说这些人非常愿意做我们的顾问,帮助中国图书“走出去”。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还没把聘书做好,他已经离开贝塔斯曼集团。

随后,2008年的夏季,这个全球第四大传媒集团由于进入中国13年一直未能实现盈利,6月13日,贝塔斯曼宣布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36家零售门店,于2008年7月31日前全部关闭。

接着,网上的评论如潮: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内情;简单拷贝失效;贝塔斯曼连关36店;直接集团在华独立发展;贝塔斯曼否认退出中国市场;贝塔斯曼解散中国公司;网上书店转交欧唯特;贝塔斯曼终止在华36家连锁书店业务;贝塔斯曼不堪亏损解散中国子公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贝塔斯曼耕耘多年却未见收获的图书业务在中国画上了一个句号。尽管这是一个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依然令人遗憾的结局——水土不服!

记得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而德国人的认真,可能也属于世界闻名的一类。贝塔斯曼集团现在业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业务涵盖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杂志报纸出版、印刷和媒体服务、图书和音乐俱乐部等,但作为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公司之一,我想德国性格仍是其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我从马克思身上就看到了这点,期待他们总结经验,能在中国图书市场再整河山。

虽然我们没再见过面,但是,马克思的热情、认真、负责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遗产”不仅有他推荐的几位专家,还有我对贝塔斯曼的好印象,以至于我与他的继任、领导、下属、同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曾经请贝塔斯曼的朋友给马克思带去问候。尽管他没能成为我们名义上的顾问,没能拿到我们的聘书,但是,在我的心里,他始终是我们的第一位顾问。如果马克思能够看到我的这段文字,我还要说一句,将来无论是你到中国来,还是我到美国去,希望我们还能见面。

希望马克思顺心顺利。

猜你喜欢
见面马克思纽约
最有思想的句子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秀逗蘑菇村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纽约,纽约!
不能见面
你好,春天
在钟塔见面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