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2009-03-11 06:49彭伟国张文兰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误区信息技术

彭伟国 张文兰

摘 要:新课改已陆续开展了四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已经如火如荼的在一些实验学校进行了多年,但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课程整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区,本文归纳了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以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反面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误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4-0020-04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已经如火如荼的在一些实验学校进行了多年。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仍普遍存在诸如“黑板搬家”、“人灌变为机灌”等现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很难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误区颇多,对这些误区认识是否清楚、理解是否深刻, 是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在理论研究层面、认识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都有误区。[1]

一、理论研究上的误区

1.理论研究方面的“泛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容不断扩大,包括教学结构改革、课程信息化等内容都全部纳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系中。内容的“泛化”可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理论上的泛化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失去自己的本位,必然导致其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失去理论来源与支撑的实践。而且理论上的不断“拔高”必然使广大一线实践者失去实践方向。实践同样存在“泛化”问题。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的名头,却根本不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实践方面的“泛化”就是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应用了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信息技术工具,就说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了。

2.理论研究方面的“虚化”

在理论领域,“虚化”主要表现为浮躁,不踏实,理论研究不深入,不能够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很多,但是我们很难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甚至还有很多文章是拼凑和抄袭的。“虚化”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实践推进不够,形式“整合”过多。很多研究者和领导都没有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与内涵,就大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就是做做表面文章,讲几节公开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推进。

二、认识上的误区

1.认识上的绝对化与片面性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技术而言都是一种“超越”, 因而在思想上排斥一切传统教学形式; 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用”比“不用”强,“有”比“没有”好,认为信息技术用在了教学过程之中就是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是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及没有将信息技术深层次的融入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 使之成为学科课程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变“有形”于“无形”,那么我们说这并不是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只能是一种课程搬家,换了一种形式呈现罢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2.为了整合而整合

有些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让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的水平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感官材料,从而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教学中,若仅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只能得到直观的、平面的感受,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动手测量,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在实际使用时出现错误。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教育时尚”,而不顾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将信息技术神化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欠妥的,是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每节课、每门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需要用时才用,不需要用时就不要滥用,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三、政策上的误区

1.“推动”成为“强迫”

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开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各个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然而, 在政策表述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推动”却往往变成了“强迫”。比如, 有的学校规定,“35岁以下的老师必须会制作‘课件, 1/2的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这样的政策显然只考虑了可操作性, 而没有关注“人性化”; 不具备弹性, 而具有“强制命令”的性质。因而, 这样的政策就只能被视为一种硬性规定,“强迫”教师执行, 其执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无形”的政策也对教师造成“强迫”。比如, 在许多学校,“公开课、教研课等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成文的政策。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优、评课”中,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 但是已把“是否使用多媒体”看成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标准, 甚至将其视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隐形”指标。

2.偏向硬件建设, 忽视“软件”提升

由于信息技术在我国应用于教学的时间不长, 硬件建设滞后、“软件”提升不够的现象难以避免, 这就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导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确实也制定出了一些相应政策。但是,所制定的政策却更多地偏向硬件建设, 而较少考虑“软件”提升。大多数教师需要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需要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以及信息素养的养成等,“软件”提升却被放在了次要地位。教师的培训不能以技术培训为中心,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因为人是一切变革的来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四、实践上的误区

1.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

(1)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忽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是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2)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

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开发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

(3)过多追求课件制作大而全,忽视培养创新型人才

过于追求课件大而全,把所有要讲的内容都设计到了课件中,这样容易造成书本搬家,“人灌”变成“机灌”。有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用实物代替演示却花了很大代价制成课件,不仅费时且收效甚微。同时,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也用课件呈现出来,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信息技术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滥用信息技术,忽视整合的最终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2)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 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 器) 等设备出现问题, 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 就“原形毕露”了;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差异、环境差异, 对属于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 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 (可能还是其他老师制作的) , 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 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 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

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它只能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学习,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人文性。教育的核心是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张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3)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忽视对学科具体内容及特点的研究

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来自外部的过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适时地使用,提高教学质量。某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为了演示圆的画法,利用3D 建模做了一个圆规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维动画。案例中,学生虽然也弄懂了画法,可这样做既耗时又费力,不如直接用圆规在黑板上演示更方便快捷,教学效果甚至更好。

(4)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整节课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媒体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无意注意越多,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受到的干扰也就越大,这很不利于学生接受信息。所以说,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能用一两种媒体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使用多种媒体,教学媒体的运用并非越多越好。

(5)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传统教学资源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6)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

这是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而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能只使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多媒体,或只是需要时才用一下。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解题演算过程的规范表达等,不能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

(7)把整合课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等同看待,忽视教学环境的营造

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也是一种误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与支持。

(8)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

一方面,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另一方面,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即使有“交互性”的课件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交互性”。如: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然而,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9)在教学思想上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五、对策

首先,各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整合理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理论,为进一步的课程整合提供指导。

其次,一线教师要明白自己在整合的实践中分别对应哪些误区;然后和其他教师协同交流,形成教师共同体,使自己对整合的各个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再者,一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前期的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再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开发出较好的教学课件。在使用软硬件资源的时候,要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不能拘泥于已经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流程。同时要避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上述误区。

最后,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要在广大一线教师自愿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师资建设,使他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真正尝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避免在课堂上强行规定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可能会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特别是那些老年教师,要顺势引导,而不是强迫。同时也要避免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我们知道,硬件建设在某些先进的地区有可能一步到位,但软件建设跟不上应有的步调,造成硬件资源很难发挥应有的水平,从而浪费了既有的资源,严重时还有可能打击各个学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幸清梅.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http://www.edu.cn2006-02-10/2008-7-5.

[3]王鉴,郝琦蕾.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方法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1.

[4]王业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初探[DB/OL]. http://www.whxedu.net/s/536588/394421.htm ,2007-10- 08 /2008-6-27

[5]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DB/OL].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4/62670.html, 2004-4-28/ 2008-6-30

[6]冯卫.谨防踏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大误区[DB/OL]. http://meishu.furongedu.com/Templates/Speciality/ViewInfo.aspx?ClassID=070021&InfoID=52016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误区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