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

2009-03-15 03:34胡冬智
教师·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胡冬智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健康人格。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责无旁贷,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边缘化的同时,也淡漠了对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育。面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让学科重新焕发光彩。立足培育大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基点,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健康人格培养的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独立健康人格;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而是养成人格。“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 ,最初指面具、伪装,引申开来带有“角色”及“特征”的含义。一般认为,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同时,也应该看到,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任何时候都不只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因此, 任何个体人格的发展状况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并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高校学生的人格既关系到个体的成长,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成为必须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

健康人格的培养与独立思考、独立意志、独立行为密不可分。独立思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独立意志是健康人格的保证,独立行为则是健康人格的表现。而在当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相当淡漠。这既受学生状况的制约,也与传统的教学习惯有关。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和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传统基础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似乎走入了困境。一方面是学生文学素质的大面积滑坡;一方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迫节节退出大学课堂。据调查,中文系的学生很多并非出自对文学的喜爱而选择这个专业,更多的是来自升学和就业方面的压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从热门专业被调剂过来,在一种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始学习中文,这样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效果。而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细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更多地从实用性人才入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这样势必给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带来冲击。实践课时增加,理论课时减少。某校,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2008级共112学时,历时3个学期;2009级则合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缩减到96学时,2个学期完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原本应该生动的文学课堂只留下了一点干巴巴的人文知识,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灌输式的教学占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困境与当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变革使社会生活既充满活力也呈现出浮躁骚动的一面。这种躁动不安正在悄悄蚕食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领地,现代性的焦虑隐遁, 存在的本质和未来的想象丧失了意义,文学的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社会承担和历史使命意识受到压抑, 严肃文学逐步退居边缘。因而学生对文学经典不感兴趣,很少读甚至不读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迁,自身魅力尽失,日显落魄沉寂,逐渐退居边缘位置。

二、健康人格培养的原则

要做到对大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除了要坚持专业化的教学规范和教学体制外,还要在教学中坚守学术的立场、精神的价值,因此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还原历史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在这里,强调的是还原文学的历史。“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不是同一概念, “文学史”是表示各种写成的记录文学历史的著作;“文学的历史”则是表示作为文学史描述对象的真实的文学历史过程。强调文学的历史意识,既是一个为学的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能止于孤立地对单个作家和作品进行介绍,而是要将作家和作品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加以考察,要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和文学史上的价值真正呈现出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其精神脉络是推动“人”的发现、觉醒与解放,其思想主潮是发展和深入“人”的现代意识,因此,其内在灵魂正是“人文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无论是“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抑或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反思,人文精神都贯穿始终;而从鲁迅、老舍、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等文坛大师的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了一种对于人格和理想的坚守。这些人文精神的弘扬,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追求真善美,培养健康人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保持与当下文化、社会现象的联系。强调历史意识,并不意味着文学史研究要远离当代意识,相反,关注历史上的文学现象与当下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也正是强调历史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意识与当下意识两者缺一不可,忽略了学科价值的揭示,其意义阐释将失去依据;而忽略了对现实社会价值的关注,则容易使学科趋于僵化。只有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当下现实生活,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传统学科才能以参与社会的独特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重放昔日光彩。

(3)在专业化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尚的思想品德,既要注重内在修为,也要注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髓,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坚持原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在具体方法上有所创新,在适应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新观念、新要求的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的效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健康的人格。

首先,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学初,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让学生分头准备,老师给予适当指导。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明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还原学生的中心位置,还迫使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适当安排讨论课,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置问题,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并对文学现象有一定了解后再开始进行。

同时,注重文本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除了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使整个教学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进行教学改革,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更好地走上社会。这些实践活动也构成了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弘扬人文气息,培育学生的独立健康人格,实现课程自身的突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2] 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3] 于宁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可行性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3).

[4] 高广方.教育的核心目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教育改革,2007(8).

[5] 陈红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6).

[6] 陶稀.现代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8(9).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分院)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慕课的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