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巧贯通

2009-03-15 03:34
教师·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学

祝 梅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因势利导巧贯通。

关键词:创新;服装设计课;课堂教学

一、准备阶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寻水”,找到“源头活水”。这种准备分思想准备和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两方面。

思想准备指教师应深刻认识“引导”式教学的意义,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引导式”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艺术的设计。这些设计要体现出“巧”和“活”。“巧”是指教师要巧妙借用载体,使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形成多点思考、多角观察的习惯,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活”是指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结构,有意使学生不知道要走向何方,有一种“探索”的新奇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以“新”引新阶段

“引导式”教学对新授过程的要求是以“新”引新,本人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

1.借“新”除“旧”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很多方面的信息的储备比我们多,他们不满足旧的教学模式。教师面临的是一个如何借“新”除“旧”的问题。

“借”不是教师去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借。例如,我在讲“流行时装的服饰搭配”时,就借“新”除“旧”打了个“漂亮仗”。流行时装的服饰搭配是比较时尚的课,怎样才能将时尚与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因专业需要时常登陆服装设计的专业网站,获取了大量对教学有用的信息。于是我在布置预习时,动员他们上网查看,却没告诉他们查看的目的,只强调多留意服装的配饰。课堂上,我运用“抢答抢选”形式推出大量问题,如哪款项链与晚礼服最搭?哪个背包能使混搭风格更精神……课堂气氛可用“火爆”来形容。学生激烈讨论,对配饰审慎地筛选,他们的思维充满了无限想象和创意其中有些“点子”还让我深受启发。

2.以“巧”代“拙”

我在讲“中国传统服装——旗袍”时,因为时代差别,学生对旗袍了解甚少。恰逢此时,我通过媒体了解到影片《花样年华》,其中女主角张曼玉在片中全部着旗袍,款款出彩。影片未过半,我便茅塞已开。我将第二天的课定为欣赏课,当音乐响起,张曼玉身着旗袍在屏幕中款款而来时,学生与旗袍已是“零距离”,对旗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已不满足于“懂”了,更想要去“做”,这显然是教学中追求的最好境界。用“巧”代替枯燥讲解的“拙”,激发了学生敢于尝试的创新意识。

3.宁“藏”勿“露”

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可能会“藏”着很多问题,教师要合理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埋伏好“爆点”。所谓爆点就是破解问题的答案,要“藏”好方能收到意外之效。“藏”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控制在“似藏非藏”之间。在讲“服装形式美法则”时,我将各法则名称用特别的教具遮挡放置黑板上,打乱其顺序。爆点藏好后,以投影形式将图例播放,让学生自己找异同,讨论归类,给这些服装图找“对象”。答案到最后再揭晓,悬念也就一直保留到最后一刻。

宁“藏”勿“露”要求教师多设疑,少解惑,通过有步骤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问题背后还有问题,就会有弄个水落石出的欲望,从而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

4.贵“简”忌“繁”

用贵“简”忌“繁”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找出突破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新授“日常服设计”时,我用了大量范例来讲解,但学生习作却不理想。课后反思,是我讲解时没分出设计要素的主次,导致学生思路“串门”。于是在分析作业时,我重点分析了“款式”这个要素,把款式作为一个突破点,以点带线,既省力,又使学生们感到浅显、透彻。突破了一个要素后,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引导他们把其他三个要素再次表现出来,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被捕捉到画纸上,很有些“大师”的味道。

以“新”引新的这四种方法,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用创新式教学引出他们创新的源泉。

三、融会贯通阶段

还是以“水”为喻,通过以上教学工作,我们只完成了“寻水、引水”,还没有“聚水”。源头活水,巧贯通,应趁机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切合实际,不流于形式,以免浪费学生弥足珍贵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创新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