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艺作品中“河南人现象”的本质分析

2009-03-15 03:34
教师·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河南人下层阿Q

陈 霞

2002年4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河南人惹谁了?》在社会上、学术思想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从该作品来看,它讨论的焦点其实是以河南人为典型的我国不同地域以下层社会为主要代表的人的文化和人性特征。我们将这种现象且称为“河南人现象”,本文着重在人性等方面对“河南人现象”进行分析。

1.河南人形象的实质是河南下层人的形象

河南人包括了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以及出生在乡村后来出外打工的人,针对河南城市人的“段子”几乎没有,主要针对的是河南农村中的农民和出外打工或者是做小生意的人。网络上河南人形象代表多是生活中的下层人,即城市贫民以及新的农村农民无产者。这些人实际是河南的下层人。

2.河南人形象的实质也是中国下层人的形象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严重,加上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类似城市优惠政策的扶持,农民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来缩小与城市人的生活差距,大批的农民进城打工,做城市人不屑于做的工作,或在自己的家里制造假货,甚至冒着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卖自己身上的血。这些现象在沿海开放城市并不普遍,但是在国内很多未走在开放前列的省份中,还是普遍存在的。

3.“丑陋的河南人”与“丑陋的中国人”本质上是相同的

中国人在发展进程中也常常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类似“河南人现象”的眼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尚在耳边,“招工不招河南人”的声音便已响起。

4.社会下层人的文化道德等人性状况分析

生存状态决定了相应的道德水平,环境和物质的贫困注定道德的贫困。人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了道德。

“河南人现象”中所蕴涵的人性问题——爱造假、善欺骗、喜吹牛这些人性,其实,这些东西在人性中是普遍存在的。网络上所归结的河南人的特点,并非河南人人性特有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人的共性中的一部分由于外部作用而突出表现出来的。

5.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河南人现象”中所起的作用

“河南人现象”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心理作用,导致影响越来越大。小资产阶级介于中产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具有明显的崇上欺下的本性。他们向往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和品位,视下层阶级一切行为为“土”“笨”“不文明”,对河南人的嘲弄便是这种特性的 一个最明显的表现。

6.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国人的劣根性

在”河南人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的阿Q精神。“河南人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在于:河南人是市场经济排斥的对象,这个群体演化为城市农民工,已成为中国新兴真正无产者的代表,不管歧视的人还是被歧视的人,都不要有阿Q的心态,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阶层的特殊性和革命性,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7.河南人的人性是被苦难所扭曲了的

国家倾斜式的畸形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农民遭受了一次制度性的灾难。农业的几近损毁、农民的几近破产和农村的几近凋敝,使人的投机性越来越强,人性中的弱点也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断裂的社会结构、不公平的国民待遇,才是妖魔化河南的“元凶”与“小人”,因为人性很容易被苦难扭曲为恶行。所以在判断一个地区或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性状况时,要充分地考虑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力量。只有改变不利于农村的政策和环境,农民和农民工的形象才会得到根本的扭转。

8.欲凭借强势的经济地位把持社会话语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凭借强势的经济地位把持社会话语权导致了某些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话语是在不同社会或文化中用来驾驭成员的思维、行动和组织的规范或条例,话语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话语已经成为一种看不见的物质性的力量,既是权力的中介,又是权力运作的工具,对人们发挥着控制、操纵、压迫和解放的功能。与男权社会运用话语权来压迫女性一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通过媒体控制话语权来侮蔑贫困地区的人,以取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对下层的苦难视而不见。如果通过各种媒体我们听不到来自下层的声音,那么,这种不公平和不平等将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海南出版社)

猜你喜欢
河南人下层阿Q
阿Q和老A
一类多个下层的双层规划问题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论旅游视角下河南人形象的重建
有借有还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