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2009-03-15 10:16白心敏
飞天 2009年16期
关键词:黑奴哈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艰苦创作,写出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作品融幽默与辛辣的讽刺于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名著。小说续《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主人公换成汤姆的朋友哈克——一个穷苦白人的儿子。他害怕醉鬼父亲毒打,又受不了保护人的清规戒律而离家出走,半路上遇见黑奴吉姆,两人乘木排沿着密西西比河逃亡,去寻找自由州。一路上,吉姆照顾哈克,哈克帮助吉姆匿藏。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最终,哈克放弃了告发吉姆的想法,激烈的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

此书充分体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因而成为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书中以乡土文学的广阔视野和百姓语言“白话”,真实地记录了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国情,是19 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品。小说纯粹用美国口语写成,开创了美国文学口语文体的传统,其魅力经久不衰。

一、通俗畅晓、浅白朴素的口语体语言

美国独立后的六七十年间,虽有一些文学作品,却未能摆脱原来的宗主国英国的影响,无论在内容、风格或语言上都缺乏独创性和美国特色,在马克·吐温以前鲜有人用方言写作。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出版却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究其原因,作者在一生中最敏感的青少年时代,漂流在广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观察到当时美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件;同时,风雨飘摇的生活也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及天南地北的方言土语。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大量融合、提炼、吸收方言土语,运用了密苏里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的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及其四个变种。马克·吐温用第一人称, 让哈克说着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使他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入木三分。纵览全书,从第一句开始直到结束,始终发自“一个声音”,这就是“我”的声音。这个“我”,并非是马克·吐温,也不是一般传统的故事叙述人,而是穷孩子哈克。这种叙事角度是文学史上一大进步,也使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冲破了欧洲文化的束缚,使美国英语以其鲜明的特点登上了文学舞台,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马克·吐温用美国人的语言描写了活生生的美国人,他的语言不再是为欧洲人所极力推崇的所谓的“高雅”语言,而是从群众中学来的活的语言。他在民间语言的基础上加工锤炼,进一步创造了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文学语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出版,使方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二、美国式幽默的精彩运用

马克·吐温开始创作时,正是美国幽默文学极为繁荣的时代,这种文学的根源在西部的口头文学,怪诞、极度夸张是其特色。西部各州居民、农民、伐木者、金矿工人、渔夫中流传着许许多多荒诞无稽的传奇、极为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当时有许多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但他们大多旨在逗乐,其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马克·吐温则不然,他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把幽默的描写和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讽刺结合起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在此思想指导下,马克·吐温汲取美国民间文学的精髓,予以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伟大的文学。

例如小诗人“哀梦兰”在哈克眼中是这样的:“她并不十分挑剔,你随便让她写什么她就写什么, 只要那是悲哀的事情就行。每逢有个男人死了,或是有个女人死了,或是有个孩子死了,她总在尸体冷以前,就把她的‘诔词写好了。”这里,吐温把讽刺融化在哈克纯真之口里,没有故意夸张,也没有故意采用滑稽的笔调,只把孩子的真实感受传达给读者。然而,这种素朴、自然的叙述却令读者多了一层回味并忍俊不禁。

作为一代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一种建筑在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幽默,是一种融合了哲学家的睿智、艺术家的想象和社会批评家的锐利的幽默。它以丰富的思想作底蕴,以风趣的文字为形式,外谐内庄,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现实主义的精心刻画

马克·吐温来自中下层社会,更多地看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黑暗和不公平现象,特别是蓄奴制的残酷与不人道。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以讽刺手法揭露和鞭挞各种社会弊端,并表现出对民主自由和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强烈追求与向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反映的社会背景,是这部小说发表时的30 年前。马克·吐温创作这部小说时,虽然蓄奴制已从法律上被废除,但黑人的地位仍然极其低下,种族歧视严重存在,广大黑人仍处在被奴役、被迫害的地位。而这部小说却以帮助黑奴逃跑为主线,大量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之间同舟共济结下的友谊。其中哈克在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问题上同自己良心的斗争以及他反对蓄奴制度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最动人的部分。

哈克认识冲突的高潮发生在写信向华森小姐告发吉姆行踪的前后。虽然哈克和吉姆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社会、家庭的种族偏见对他深有影响。帮助黑奴的内心愿望和压迫黑奴的社会势力在小哈克的头脑中形成冲突,搅得他无法安宁。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帮助一个被追捕的黑奴逃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吉姆越接近自由,哈克的内心越觉得不安,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但当他想起他们共同逃亡的经历, 想起他们在患难中结下的友谊,他感到“左右为难”。最后他“琢磨了一会儿,好像连气也不敢出似的”,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接着就一下子把信扯了。哈克的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在这里,“畸形的意识”是奴隶制的反动宣传对儿童的影响,而“健全的心灵”正是马克·吐温不论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理想。很明显,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对有争论的黑人问题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了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宣传了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为杰出的幽默和讽刺大师,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运用他独树一帜的幽默诙谐风格、奇思妙想同讽刺相结合的创作艺术、口语化的独特文体,为我们留下了认识19 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制度和人的宝贵遗产,使该书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参考文献】

[1]刘敏.从轻松的幽默到辛辣的讽刺——浅析马克·吐温几篇作品中的讽刺和幽默[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31-33.

[2] 刘永杰,王艳玲.言为心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风格浅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30-33.

[3] 白逸欣,蔡宏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49-50.

[4] 笪玉霞,白淑华.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J].济南大学学报,1999(1):65-67.

(作者简介:白心敏,河北北方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黑奴哈克吐温
回头一笑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布哈克历险记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