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专题同步训练

2009-03-17 10:12马恩典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爱国祖国

马恩典

曾宪梓常说:“我是做领带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人生在世,来时两手空空,去时也不能带走什么。我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为祖国多做一点好事,为家乡的人民留下我的一片爱心。”

七十年代中期,当曾宪梓创立金利采,在香港站稳脚跟,开始可以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四处奔波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该是为祖国、为家乡做一些有益事情的时候了。

于是,曾宪梓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

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并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当曾究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学校已变得破烂不堪,教室的桌椅板凳只剩下三只脚,足球场早已荒废用来种番薯,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及解放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曾宪梓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

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努力从商、一定要继续节衣省食的信念。他渴望创造和积累更多更大的财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男一种方式,为他的祖国,他的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虽然这时候,曾宪梓的生活实际上刚刚步离温饱阶段,他的事业的发展更需要一点一滴的资金的支持,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千辛万苦赚来的金钱,捐献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在当时,身家并不优厚的曾宪梓能够率先为家乡建设出心出力。立刻受到了中国领导层的关注。不久,叶剑英委员长在广州接见了曾宪梓,他们是梅县同乡,而且还是东山中学的校友。一见面,大家就亲切地交谈起来,叶剑英对曾宪梓说:“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

曾宪梓说:“这正是我多年的理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曾宪梓言出必行。他一方面逐步发展金利来的生意,稳中求进;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捐赠也由小至大地不停地进行着。从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多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内容包括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方方面面,并带头在穷乡僻野的梅州山区投资设厂,为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对于曾宪梓的爱国义举,家乡人民不禁交口称誉他“爱国如家,爱乡如命”。梅州市的市长曾多次赞叹说:“曾先生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故乡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曾经挥毫为曾完梓写下了“梅州增宪,誉满桑梓”的条幅,表彰他的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1文章开头三段介绍海外客家人爱国爱乡的传统,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简述。

2结合全文看,表现曾宪梓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的行为有哪些?

3,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中所写的曾宪梓先生的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由“面”到“点”,为表现曾宪梓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铺垫、蓄势。(2)既巧妙、简洁地表现客家人这个群体的爱国爱乡传统,又强化了曾宪梓这个个体的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增强了文章表现的广度和深度。(3)说明了曾宪梓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有着深厚优秀的民族传统,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真实,更深刻。

2早年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捐献巨资;带头投资设厂,促进海外同胞关心、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3,结尾以家乡人民、领导人的赞誉来间接表现曾宪梓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使曾宪梓先生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完整,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提示:(1)远大目标是创业的动力(2)创业的口的在于奉献(3)乐于奉献能更好地促进事业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多年来,许多和爱因斯坦(1879-1955年)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在各种访谈或出版物中讲述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印象。这些人中有爱因斯坦的妻子以及他继女的丈夫和传记作者,他的医生、学生和同事,他的朋友、邻居和房东太太的女儿,还有科学界的同行、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小说家、编辑、摄影师、画家、剧作家、以色列政治家、以色列总理和来自俄罗斯的政治委员,甚至还有陌生人。

苏珊娜,教师,爱因斯坦在瑞士读书时第二个房东太太的女儿。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听到有人在邻近的一所房子里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他问这是谁,我说这一定是住在阁楼上的那个钢琴教师。他立刻夹着他的小提琴冲了出去,连领子和领带都没系上。“你不能这样出去,爱因斯坦先生,”我大叫,可是他头也不回,也许他根本就没听见,或者假装没听见。花园的门砰的一响,然后我们就听到小提琴的声音伴着莫扎特的奏鸣曲。回来后,爱因斯坦兴奋地说,“那老太太真是可爱极了,,我要天天去找她合奏。”几个小时后,我们就见到了她,那是弗罗莱恩,她穿着一件黑色丝绸套裙,羞怯地问我们,那个不寻常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我们安慰她说,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她说,那个陌生的小提琴手把她吓了一跳,他一头冲进她的房间,嘴里嚷着,“继续弹吧。”

菲什,爱因斯坦的学生。

他对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语气说话,不论是大学的主要负责人、食品杂货商,还是实验室里的清洁女工,,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兰于1915年9月6日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以下这段文字:

爱因斯坦的法语说得结结巴巴,间或夹杂着德语,他是个非常活跃、非常爱笑的人。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拿最严肃的思想开点儿风趣的玩笑。谈到他生活的德国,爱因斯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坦率。要是换了另一个人,他很可能在过去那可怕的一年里饱受孤独的煎熬,可是他却在笑。他发现,在战争年代里他也能写出最重要的科学论文。我问他有没有对他的德国朋友说过或讨论过自己的想法。他说没有。他只是像柏拉图那样向他们提问,向他们的妄自尊大发起挑战。他说,这样做是不讨人喜欢的。罗兰的结论是:在普遍的奴颜婢膝中,他是少数几个能够保持精神自由的人之一。罗森塔尔·施耐德,大学生,有时和爱因斯坦一起乘电车从柏林大学回各自的家。他一有机会就和我开玩笑。他知道我喜欢读康德的书,于是他就把康德的直觉比作皇帝的衣服。有一次,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辩论康德的某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提到了不同哲学流派的康德信徒们对这些问题所作的各种各样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讲德语的国家里,差不多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爱国祖国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