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9-03-25 10:34
决策 2009年3期
关键词:分水岭机制农村

程 炎

“大旱之年无旱象,大灾之年获丰收。”这是六安市金安区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十多年综合治理开发最具成效之一;今年,我国长江以北绝大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未见的大旱,但该岭区却能做到“塘中有水心不慌”,人人都能饮用甘泉水,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十多年来,六安市金安区坚持“治岭”总体思路不动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岭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由1997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2968元;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治岭工作优秀县(区)。岭上文章处处新,“咬定青山不放松”,新一轮江准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自去年展开以来,该区干群正积极探索开拓治岭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抓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安徽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江准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实现新提升的重要机遇期。

机遇一: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将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给岭区综合治理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六安市金安区乘此东风率先进入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0个,市级5个,区级规划实施新农村示范村7个;尤其是双墩、青山堰等新农村示范村,集中规划,新建居民住房达600套,同时对30个村庄进行了整治,庄容、庄貌得到很大的改善和美化。

机遇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重点加强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江准分水岭易旱地区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也是我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空间较大,有利于得到国家更多的扶持。作为全国商品粮县区之一,金安区通过加强国家粮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机遇三: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泛长三角,具有区位、交通、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资源等诸多优势,随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快速推进,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金安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遇四: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是安徽省确定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和形成,必将推动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布局逐步向周边县乡延伸拓展,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金安区紧紧抓住紧邻省会合肥的地理优势,以三十铺镇开发为中心,以蔬菜供肥为重点,进一步调优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了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抓创新

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效的取得,关键在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金安区把创新贯穿于治岭工作的始终。十多年来,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投资机制、创新开发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联络帮扶机制,该区有效地发挥了“治岭”项目资金的“酵母”作用,并撬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治岭。创新机制打破了资金短缺的瓶颈,带来了活力,产生了裂变效应。据统计,十多年来省级财政资金投入金安的只有3600多万元,而通过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努力,带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产生了1:6的扩张效果。

在创新工作机制上,金安区采取建立责任制、年度目标考评、现场观摩等形式,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在全区形成了“上下一心,举区而为”的良好氛围;在创新投资机制上,区领导调整思路,扩大引资渠道,变“两眼向上”为“两眼向外”、“两眼向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变对方龙头为我方龙头,迅速带动一方产业;如浙江李子园牛奶食品公司入驻金安后较快地带动了全区奶牛业的发展。在创新开发机制上,该区采取政策引导、技术培训、项目扶持、园区示范等方式,大力培育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落实承包机制,发展塘口经济、开发荒山。州铺镇红旗村两委通过外出考察后,利用奶牛粪、稻草成功种植双孢蘑菇,现在村内群众纷纷效仿,蘑菇专业村正在形成。在创新管理机制上,金安区专门成立以区分水办牵头,农委、财政、审计、水利等多家单位参与的项目工作组,负责项目实施、质量监管、项目验收等工作;对项目、资金实行“七制”管理:即项目申报实行三级(区、市、省)评审制,项目实施前实行公示制,重点项目实行招(议)标制,资金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制,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项目竣工后实行验收制,资金使用实行审评制。通过“七制”的有效执行,促使项目管理规范、资金安全、拨付及时、使用合理、效益明显,曾在安徽省年度江淮分水岭项目绩效考评中受到省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抓落实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金安区为扎实抓好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领导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直水利、林业、交通、财政、审计、农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由乡、镇主要领导挂帅,分管乡镇长具体负责,确定专业人员操作;每项工程实施都要设立项目领导组,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科学规划,明细措施;区级相关部门积极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的实施工作。

进一步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岭区的落后面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治理开发分水岭,在财政资金不断增大投入的同时,要向市场要投入,靠社会投资;金安区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建、扶贫开发等各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捆绑整合,统一投放岭区,用于岭区建设;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投入岭区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优良环境,优势资源吸引省内外企业投资岭区开发。

鼓励支持全民创业。为优化创业环境,革除束缚创业的体制弊端,该区建立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谁主管、谁受益”的原则,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激活群众自主创业潜能,为全民创业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支持农民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争创殷实家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制约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简化农村个体工商登记手续,农村经纪人实行低门槛准入政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高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推进“六突出”,谱写治岭工作新篇章。该区领导层和决策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岭区新一轮治理开发的机遇,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六突出”,即突出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民生条件;突出东向发展,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突出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突出机制体制创新,增强治岭活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五化”即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江准分水岭区综合治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金安区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为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到底,该区广大干群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岭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创造自己小康生活的积极性,加大改革、创新、管理力度,即将再掀治岭工作新高潮。

猜你喜欢
分水岭机制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19,一定是个分水岭!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华北第一隧”——张涿高速分水岭隧道贯通
分水岭
赞农村“五老”
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