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根基

2009-03-26 02:35
科技潮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反应器课题组化工

刘 俊

杨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兼任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绿色过程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和首席研究员。参加过多个国家基金、973、科技支撑和863项目的研究,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973课题,现负责1项国家重大基金课题和1项973课题。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0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在国内外很多人转向纳米、生物等热门领域,并且很多国内化工企业依赖引进国外工艺包和大型设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反应器工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时,杨超和其团队不怕坐“冷板凳”,立足课题组多年积累,坚持传统化工基础研究。他说,因为基础研究是根基。

记者:化工基础研究听起来很是抽象,能说说您具体的研究方向吗?你们的研究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杨超:对于不是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化学反应工程,多相流体力学和多相传递。再具体点说就是将多相流体力学,传递原理和数值计算方法用于复杂多相体系和反应器的工程基础研究,发展化工多相流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搅拌槽反应器、结晶器、环流反应器等设备内流体颗粒多相运动、传质和反应动力学机理及规律,以指导开发新型高效的化工反应器。

记者:这样基础的研究,具体到专利上有表现吗?也就是说,能出产品吗?

杨超:当然可以了,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10多项专利发明。发明了表面曝气桨,圆盘涡轮桨和新型流体分布器等装置,可以有效强化反应器内多相流体混合与传递,提高多相反应器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率及选择性,降低设备腐蚀,延长设备寿命。目前已成功用于中石化等企业10多套工业反应器改造和工程放大,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亿元。

记者:可是基础研究在课题申请与寻找市场方面是不是会相对困难?

杨超:是这样的,基础研究一般没有办法把直观的成果展示出来。我们课题组当年也是一方面努力申请国家基金和973课题以坚持我们的基础研究方向。2002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1项国家重点基金,是化工学科第一个由副高职称主持的重点项目,2009年我们课题组新申请到1个重大基金课题、3个面上基金和1个973课题,今年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说明只要坚持基础研究积累会得到同行认可的。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到工厂实践中寻找应用方向和课题,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成功将基础研究成果用于了解决实际的反应器优化改造和放大问题,从被企业拒之门外到主动找上门来,并和企业形成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记者:对于目前的科研现状,您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杨超: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存在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很多研究人员也不愿意把精力放在这方面。其实,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可能建设空中楼阁吧,希望基础研究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责任编辑郭剑峰)

科技新星计划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

猜你喜欢
反应器课题组化工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学生作品
纳滤膜在盐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思路浅述
浅谈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EGSB反应器的应用研究
化学反应工程精要,练习和范例
课题组成员
环流反应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