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科学奖关注什么?

2009-03-26 02:35尹传红
科技潮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奖渊博诺贝尔

尹传红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概括起来说,从“应试教育”到计较SC文章,加上看重面子的传统观念和渴求速变的急功近利的意识,都是产生如此畸形的诺贝尔奖情结的部分原因和土壤,是真正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异化。

不过,不能不承认,诺贝尔奖无疑又有着某种“标杆”意义,获奖多的国家其综合实力往往也强。另外,仅从去年和今年颁发的话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来看,获此殊荣的几个研究项目,显见跟咱们大众生活关联度很高,颇有贴近“民生”的意味,堪称“身边的科学”。

而放眼当今绝大多数研究项目,也不难发现:它们不再仅仅着眼于人类知识和视野的扩充,同时也着眼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日用产品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取得的成果,也日渐成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主要颁发对象。

近些年来,那些期望诺贝尔奖“向最初的诺贝尔理念回归”的人,一直在呼吁:应该让实际的发明或发现能够成为诺贝尔奖“关注的唯一焦点”。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更符合诺贝尔遗嘱里的要求。这个呼吁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科学家们以及公众由于某种思维惯性,往往会把诺贝尔奖得主看作是最伟大的科学家;而在进行诺贝尔奖评选的具体操作中,评奖委员会常常也要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到底是以特殊的发明为标准,还是以伟大的科学家为标准?众所周知,在早年的某些情况下,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最重要的那些发现而获奖。如卢瑟福并未因他的原子核模型而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同样如此。

其实,诺贝尔并未打算挑选出最伟大的科学家、最伟大的智慧。他在遗嘱里明确指出,他设立奖金的意图是要奖励“在前一年中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如此说来,诺贝尔奖应该被认为是颁发给某个特定的发明或发现而不是终身成就的;而且,这些特定的发明或发现也不一定是由受到高度尊敬的、知识最渊博的科学家做出的。这意味着,幸运的专业人员也有资格像知识最渊博的人那样获得这个荣誉,因为判断的标准不是这个人,而是注重发明本身。

据此有人认为,“诺贝尔奖甚至可能被授予一个蠢材,只因他无意中发现了重要的事物。”事实上,很多重要的发明是由那些资质平平的人创造的,只是因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合适的环境中,机遇造就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一套规则、事实和技巧的接受者,而这些东西使得他们必然会认识一种重要现象。

也许可以这样概括:伟大并非诺贝尔奖考虑的东西,相反,伟大的发现才是。诺贝尔奖章背面印着的一句铭辞多少也表达了这层意思:“多么仁慈而伟大的人物,人们依靠他的贡献和发现,使得智慧生活更见充实。”

(责任编辑刘俊)

猜你喜欢
科学奖渊博诺贝尔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发
World Reading Day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炸药大王诺贝尔
教育需要有魅力的教师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
冲动的助手
词语聚焦
2015菠萝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