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方言词“照”字溯源

2009-03-27 04:34
现代语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淮南方言语音

田 甜

摘 要:淮南话属于北方方言,基本没有古语词和古代语音的痕迹。本文探讨了淮南方言中使用频繁、为数不多的方言词之一——“照”字的历史原貌(淮南话中的“着”是一个意义实在的动词,意义同“行”),认为“照”实为近代北方方言词“着”。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警示方言工作者及方志编纂者应极力用本字记录方言,以免割裂语言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淮南方言 “照” “着”

淮南,淮河之滨,安徽省中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处中国南北分界地,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地理上应归为南方,但不管生活习惯还是语音面貌,都和北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将北部方言分成四块,一是北方方言,以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三省为代表;二是西北方言,以山西、陕西、甘肃为代表;三是西南方言,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以及湖南西北角为代表;四是江淮方言,以安徽、江苏两省为代表。但安徽蚌埠一带和江苏徐州属于北方方言区(《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淮南与蚌埠接壤,两地口音基本无异。淮南话理应属北方方言。北方方言较之南方方言,调类少,方言词汇少。淮南话中几乎没有保存古音和古词,缺乏方言特色,语音上,只要把淮南话读得字正腔圆就已经很接近普通话了;词汇上,基本就是标准普通话的翻版(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脏话,不列在考察范围内)。但有一个词,使用相当频繁,那就是“照”。比如,“我不去可照?”“你别生气了,照吧?”“照,就这样吧。”2005年,央视著名淮南籍主持人周涛回家乡主持豆腐文化节时,特意张显了这一方言词。从此它的使用频率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蚌埠市志》(第1232页)介绍蚌埠方言语法和习惯语句时写到,【否定、肯定词】:

①管:肯定时用“管”,否定时用“不管”“不管劲”。同时用作疑问句:“管不管?”

②行:用法与“管”同;

③照:用法与“管”字相同,否定时常用“不照气”“不照闲”。

一般我们把它写成“照”,取其“依照、按照”的义项,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行”。从字面上似乎也解释得通,但我们尚未找到历史记录。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不可能凭空出现这样一个词,“照”一定是有来历的。那么“照”的历史原貌是怎样的呢?《蚌埠市志》也没有对该字枉加推断,虽然在语法一节用“照”字记录,但是在方言词汇一节并未用“照”字描述,而是做了下面的描写:

□tsɔ53 可以:这件事办得~不~?~!

我们怀疑“照”的本字为“着”,读为(zhāo)。义为“同意”或“应答”。《现代汉语正误辞典》中收录了“着”字的该义项:

(1)zhuó ①穿(衣);②接触,挨上;③使附着,使接触;④把力量或注意力集中放在某一事物上;⑤派遣; ⑥公文用语,表示命令口气。

(2)zháo ①接触,靠上;②感受,受到;③燃烧,点燃;④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目的已经实现或有了结;⑤睡着。

(3) zhāo ①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②比喻计策或手段;③放,加进去;④用于应答,表示同意。

(4)zhe 助词 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在持续或存在的方式;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强祈使语气;③加在某些动词后强调动作的方向、目的等。

该字典给出的例句是“着,你就去办吧。”这和当代淮南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完全符合。

另外,《汉典》也收录了该用法。“应答声,表示同意”,如:这话~哇!~,你说得真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亦见,zhāo <方> 动词,用于应答,表示同意:着,咱们就这么办吧。可见,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在《太平天国大辞典》中找到佐证。本作“著”。zhāo犹言妥当、对。不着,犹言不妥、不对。浔、梧一带方言。《天命诏旨书》:“众小弟,要守天条,要遵命令,要和傩兄弟。大有不着,小做着些;小有不着,大做着些,切不可因一句话就记上书,执仇为恨也。”

“浔”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因长江流经九江市北的一段称浔阳江,故称。梧,春秋郑地,后为晋邑。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南。上文我们提及淮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片,和河南方言有相似性,再次得到论证。太平天国时期(公元1851-1864年),淮南方言还没完全脱离历史语音和词汇系统。又如,我们管“喊”叫xiǎn,就是历史语音的一个写照。另外,《儿女英雄传》中有例证:“着!着!着!就是怎么着!”由于“着”表示应答,多用于口语,所以例子相对较少。

“着”是“著”的后起字,《说文解字》中未收“着”字。《后汉书》有载,“著”俗作“着”。“着”字形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读音分化出zhāo,最早见与章黼所撰《直音篇》,成书于明代“天顺庚辰”(即1460)年。“着”意义分化演变出“应答声,表示同意”的时代又更晚。应该是从“zhāo犹言妥当、对。不着,犹言不妥、不对。浔、梧一带方言”慢慢演化为应答之语。

“着”在淮南方言中用作动词,表示应答,相当于“行xíng”(“行”本义为“行走”,近代以后才转意为“可以”)。当现代汉语中的“着”已经虚化为助词时,淮南方言中却存在着它的动词用法,这点实为罕见。因为语料稀缺,我们只能推断“着”意义的发展路线:v.妥当——表示同意,应答声。即,“着”由书面语词演变为口语语词。

为什么“着”在淮南话中用“照”字记录呢?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论证。

其一,由于语音内部的演变,很多古平声字在方言中读去声。我们可以在反切注音法中找到例子,如:朱,章俱切;出,赤律切。从反切下字推被切字,可知在某些还保留特定时期语音面貌的方言地区里,普通话里读阴平的“朱”和“赤”,在那些地区读成去声。所以,淮南方言中,“着”zhāo有音变为zhào的理论依据。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字音发生了变化,刻录语音的文字自然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在人们长期使用(zhào)后,很有可能在记录语音片段时辅之以更贴近字音的“照”字。

再者,淮南居于中国南北分界线,同时接受南北文化的冲击,在文化洪流中他们无所适从,在文化上显示出一种焦躁浮惑的心态。淮南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他们既不愿接受北京标准音的洗礼,认为其中的轻声和儿化太绕口;也不愿接受南方音系里过多的语气词,认为那太嗲,过于阴柔。淮南话就是不加任何修饰成分,干脆利落,直来直去。那些带有喜爱色彩的儿化词、轻声以及南方方言中可以使语气弱化的语气词在淮南人看来都是矫揉造作,“有点肉麻”。所以,同义的“行”(阳平凋)、“好”(上声凋)远不如“照”字来的爽快,直接。“着”的阴平凋也自然不如“照”的去声声调有分量。淮南话就是给人这种急促、直硬的感觉。这和浮躁的心理必然有着一定的关系。正如有句老话说“宁听宁波人吵架,不听武汉人讲话”。这是地理环境造成两地人不同的发音习惯。宁波环山抱水,气候宜人,武汉干燥闷热,宁波人说话和声细语,而武汉人说话则急声粗语。淮南是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城市,人民世代以煤炭为生,虽然抱着“乌金”,但人民生活并不富裕,采矿时还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这无形中也给淮南儿女增加了一层心理负担。所以,淮南方言中亦有着心理因素造成语气直硬的迹象。

淮南方言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基本不分,互为自由变体,所以已经变换的“照”字又可写成或读成“造”。从《蚌埠市志》中对“着”的语音描写□[tsɔ53]就可以看出我们平日把它读为平声(舌间前音),标准读音应为[tʂɔ51](舌间后音)。如果说“照”有“依照”义,记录方言语音尚有一丝理由的话,那么“造”的出现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是无理据的,而仅仅是因为淮南话中平翘舌不分的缘故。

淮南方言词“着”的溯源,一方面提醒我们在记录方言时要尽量还古音以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不会割断语言的历时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例证了淮南话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历史的语言新生儿,至少我们找到了其在近代语音史上的痕迹。

(田甜 浙江 宁波大学文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淮南方言语音
微信语音恐惧症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对方正在输入……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