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直音研究

2009-03-27 04:34姚宁宁田炳学
现代语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朱熹

姚宁宁 田炳学

摘 要: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王逸的《楚辞章句》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之后的又一部对《楚辞》的注解之书。《楚辞集注》在汲取旧注成果的同时,克服了旧注中存在的汉儒说经习气,既对字句名物作简明扼要的诠释,也按朱熹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做了一些阐发。本文旨就《楚辞集注》中的直音现象作了分类阐释,发现这些直音并非像传统所言只是单纯的注音方式,它们的特点、作用各异。

关键词:朱熹 楚辞集注 直音

《楚辞集注》,宋朱熹著,共八卷,是在汲取了王逸、洪兴祖旧注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做的注释,是研究这一时期语音变迁、考见经典古义、研究古代文字及词义转变的重要资料。本文旨在研究它的注音方式,同时对当时的语音情况进行了分析概括。

《楚辞集注》的注音方式有反切和直音两种。笔者在通读了《集注》的基础上,对它的直音现象作了穷尽式的统计,发现共存在“某音某”(去其重复)231处,以下将做分类阐释。

一、单纯注音

这类直音的注释字和被释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单纯的注音关系。例如:

《离骚经第一》:“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汨音觅”。《广韵》:“觅,莫狄切,入锡明,锡部。[1]汨,莫狄切,入锡明,锡部。[2]”二者读音完全相同,但《说文解字·水部》:“汨,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3]觅,《说文》未收,《玉篇·见部》云:“觅,索也。”[4]《广韵·锡部》云:“觅,求也。”[5]由此观之,音“觅”仅表读音并不具备表意功能。

当被释字为生僻字时,《集注》往往用一个简单常见的注释字为其注音,二者意义上是没有联系的,只是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

《楚辞天问第三》:“戴山抃”,音敖。《楚辞九歌第二》:“乘白黿兮逐文鱼”,黿音元。、黿二字均表“大龟”之义,字形复杂生僻,朱熹恐读者不知其音,故找两个浅显易懂的字来为它们注音。

二、限定多音字

这类直音即被释字是一个多音字,注释字表示它在此处的读音,进而规定被释字的意义。例如:

《离骚天问第三》:“角宿未旦”,宿音秀。《广韵》:宿存二音:“总逐切,入屋心,沃部”[6]“息救切,去宥心,沃部”[7]。秀,“息救切”[8]。用“秀”来为“宿”注音,表明在此处这个“宿”表现的是“星宿”的含义,即《释名·释天》所云:“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9]。

《离骚天问第三》:“易之以百两,卒无禄?”两音亮。两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力让切”[10];另一个是“良奖切”[11]。亮只有一个读音,即“力让切”[12]。音亮规定了两字在此处只能表示“乘”的含义,即车数。

三、古音注读

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时候为一个字标音采取古音注读的方式,这种情况往往是当读音发生改变时,著者为了明了其读音演变的规律所作的一种注音方式。《集注》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

《离骚经第一》:“荃不揆余之中情兮”,“荃,七全反,一作荪,音同。荃,与荪同,陶隐居云;‘东间西侧,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无脊。盖亦香草,故时人以为彼此相谓之通称”。“荃”与“荪”在《广韵》中的读音是完全不同的。“荃:此缘切,元部[13];荪:思浑切,谆部。”[14]朱熹所注“荃”音和现代读音相同,已与《广韵》不同,那二者为何又作同音处理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朱熹采用了古音注读的方式。从现代语音看,《切韵》《广韵》到现代语音之间存在着一些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精组、见组字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ɕ],这就是说,原来读为精、见二组的字在遇到齐齿呼和撮口呼的时候就要变读舌面音[ʨ][ʨ‘][ɕ],“荃”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产生了现在的读音,即朱熹所注的音读。之所以“荪”没有改变,只能是因为它比“荃”稍微晚了一些时间,是后起字,并没有发生音变的原因。不仅音同,在文献中也有许多的例证可以证明它们的意义也是相通的。《楚辞·九歌·少司命》:“荪何以兮愁苦?”蒋骥注:“荪,荃同”[15]。《楚辞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洪兴祖补注:“荃,与荪同”[16]。这表明“荃”与“荪”是可以互换的,都表示“香草”的意义,它们是古音相同的两个字。

四、标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按照字义之间的关系,古今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字义完全相同,一类字义部分相同。字义完全相同的实际上是异体字的一种,不过它们是古今字形不同,两字使用的年代有明显的时代差别,字义部分相同的,今字的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17]

《楚辞集注》中很大一部分直音字属于以上情况。

被注释字与注释字是字义完全相同的古今字,在《楚辞·集注》中只出现了一例,即“闲”与“间”。《离骚·九歌第二》:“君思我兮不得间。”间音闲。“闲”的本义是门闩,“间”的本义是空隙,最初不通用,后来“闲”的本义不用了,“间暇”也可以写作“闲暇”了。

字义部分相同的古今字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今字注古字

《离骚·九章第四》:“妬被离而鄣之”,被音披。《说文解字·衣部》:“被,寝衣也,长一身有半”[18]。“被”字的本义就是现在所说的睡衣,后来随着字义的不断扩大,进而有了“披覆”的含义,并且由于“被”字表被动意义的通行,人们便为它的一个引申义另造新字“披”用来表示“披覆”的含义,这就是“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19](王筠《说文释例》)

《离骚·天问第三》:“冯珧利決”,冯音慿。《说文解字》中有“冯”无“慿”,有一种可能为“慿”是“冯”的后起字,在《广韵》中二者均为“扶冰切”[20],读音相同。《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三·华覆传》:“青璅是慿”钱大昕按:“慿,古作冯”[21]。《书·顾命》:“慿玉几”孙星衍今古文注疏:“慿,当作冯”[22]。《太玄·进》:“逆冯山川”司马光集注:“冯,古字慿”[23]。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冯”与“慿”确实是古今字的关系,“冯”为古字,“慿”为今字,“慿”为“冯”注音即表明了以今字注古字的关系。

(二)古字注今字

《离骚·天问第三》:“何试上自予”,予音與。《仪礼·士丧礼》:“予左手兼执之”,郑玄注:“古文予为與”[2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予部》:“予、與古今字”。[25]

五、阐明通假关系

通假字指的是古书中由于音同或音近而临时通用的两个字。王力在他的《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与教学》和《新训诂学》两篇文章中都提到“古人所谓通假其实就是有点像现在的写别字,写成另外一个字”[2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假字其实就是错别字,在《楚辞集注》中也存在着通假的现象,现分析如下:

《离骚九章第四》:“背膺牉以交痛兮”,牉音判。“牉”在《说文解字》中未收录。《说文》中对“判”的解释为:“判,分也。”[27]《说文解字·半部》:“半,物中分也。”[28]由此可知,“判”其实是“半”的今字,本义是物体的一半,后来随着词义的引申演变出了动词“分割”的含义。《说文解字·片部》:“片,判木也。”[29]从字形上分析“牉”应该是从片,从半,半亦声,属于会意兼形声,那么它的意义应该也是“分割”。故《玄应音义》卷二“判合”注:“判作牉,同。”《广韵·换韵》:“牉,本亦作判。”[30]“判”与“牉”尽管形旁不同,“判”侧重于分割的工具,“牉”侧重于分割后的状态,但是它们形旁和声旁组合却能表达一个相同的意义,那就是“分割”。所以,朱熹用“音判”的形式阐明二者的通假关系,进而明了最贴近文意的应该是“判”而非“牉”。

综上所述,朱熹在《楚辞集注》中“某音某”现象,最常见的一种是用本字来注后起字,这种现象大概占到总数的五分之三。例如:肬音尤、睇音弟、滑音骨等等。概括起来它们有以上五种不同的作用,除了单纯注音为传统观点外,其余四种都表明音某具有训诂学的意义。它们有利于引导读者正确理通文意,通晓全篇旨意,同时对于音系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注 释:

[1][2]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50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26.

[4][5]张氏泽存堂本《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269;503.

[6][7]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438.

[8]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416.

[9]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7.

[10][12]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404.

[11][13][14]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290;59;98.

[15]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1958:59.

[16]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

[17]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1.

[1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25.

[19]王筠《说文释例》[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122.

[20]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179.

[2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60.

[2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481.

[23]《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37.

[2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159.

[2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38.

[26]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338.

[27][28][2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91;28;143.

[30]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384.

(姚宁宁 田炳学 银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750021)

猜你喜欢
朱熹
朱熹“撤广告”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春日
朱熹“撤广告”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是个吝啬鬼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熹待客吃小米粥
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