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奴才等

2009-03-31 02:53李承志等
幸福·悦读 2009年1期
关键词:格林斯潘麦克阿瑟奴才

李承志等

人才与奴才

李承志

二次大战时,美国驻菲律宾的总统军事顾问麦克阿瑟,手下有个叫艾森豪尔的将官要求调走,麦克阿瑟开始舍不得,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麦克阿瑟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以军人的命令留住他,麦克阿瑟袒露了他的“用人观”:“艾克是个人才,却不是奴才——我既要人才,也要奴才。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最好是人才兼奴才。”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所以当今市场上爱才、惜才之声不绝于耳,似乎人人都是护才的“花神”,荐马的伯乐,大有求贤若渴之态,“筑坛拜将”之诚。其实,有些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才呀,人才,成天喊人才,可人才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有的干脆气跑了,挤走了。在他那里是蒿草,挪个窝便是大树,在他那里鲜花萎地,换个地方便是硕果满枝。多少人才外流,多少专利带走,什么近寺人家不重僧,什么远来的和尚好念经,说穿了,就是那里奴气盛而才气衰,缺少养才育才的阳光雨露。

有些入放着人才不用,偏用无用的“奴才”,他是傻子?其实,一点不傻,凡是重奴轻才的人,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作风不民主,刚愎自用,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他一言九鼎,谁敢道个“不”,他便认为对自己不尊重,管你什么才,不听话就不用,于是一些宵小之徒便乘虚而入。另一种是,自己有私心,手中有权要谋私利,就得用几个信得过,靠得住,能托底的人。

人才,在事业上大多是强者,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低手,拙于钻营,厌于周旋,不会看眉眼高低,不愿俯仰于人,自以为忠贞不贰,用善良的愿望来对待复杂的现实,常常干出一些被“聪明人”讥笑的傻事来。

在某些人眼里,人才、奴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有些人领会“头头”意图之敏锐,为“头头”个人效力之虔诚,甚至必要时忍辱负重,屈已从人的“牺牲”精神,都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这不也是“才”吗?有用是才,好用也是“才”,“人才”是“才”,“奴才”也是“才”,“只要为我所需都是才”。

在现实生活中,“才气”、“奴气”兼备者不多。“才气”施之于公,“奴气”用之于私,利弊权衡,孰轻孰重,不掂自明。你是人才或奴才?你是要人才,还是要奴才?

摘自《羊城晚报》

善于充实自己的人脉存折

刘春柳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看来,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敢于与陌生人说话

美国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年轻时十分落魄潦倒,有一回,他搭火车时,与旁边的一位女士攀谈起来,没想到这一聊,聊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没过几天,他就被邀请至制片厂报到,那位女士是知名的制片人。

点评:在职场上,人人都是自己的推销员,就看你有没有自信。拒绝主动交往,别人怎么会知道或者记住你是谁?

微笑是人脉流通最好的名片

奥黛丽·赫本的“御用”摄影师鲍勃·威洛比时隔多年,回忆起初次见到赫本的那一刻时说:“那是在1953年,华纳的片场,我惊呆了,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如此优雅美丽的女孩。她的微笑是上帝创造的,用来融化凡人的心。”

点评:面部表情比服饰更为重要。给别人一个善良的微笑,你就会得到一个善良的回报。

分享是一剂“良方”

格林斯潘曾供职于纽约市一家大银行,有一次他有求于一家大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当格林斯潘被迎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一个年轻的妇人从门边探头出来,告诉董事长,她这天没有什么邮票可给他。“我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收集邮票。”董事长对格林斯潘解释。格林斯潘说明他的来意,董事长却含糊其辞。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实际效果。第二天早上,格林斯潘再去找他,传话进去说有一些邮票要送给他的孩子。董事长很高兴,他抚弄着那些邮票说乔治将会很喜欢。然后董事长把格林斯潘所想要知道的资料全都告诉了他。这就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喜欢的方式。

点评:要跟别人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兴趣,这跟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必须是诚挚的。这不仅使得被分享的人有成就感,而且分享别人的快乐和兴趣也是颇有收益的。它是条双向道,当事人双方都会受益。

把握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

花旗银行副总裁程耀辉一直秉持这个信念,不管往来人的职位高低,他总是尽量帮助别人,所以大家总是知道:“有事找Roman就对了。”

点评: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摘自《做人与处世》

猜你喜欢
格林斯潘麦克阿瑟奴才
做奴才的不同境界
奴才和人才
麦克阿瑟:这张相是为我小儿子照的
最怕奴才管人才
做最好的自己
臣与奴才
格林斯潘的答案
格林斯潘与六任总统
格林斯潘:四朝元老再度连任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的三次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