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整合,全面协调开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2009-04-03 09:48刘学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吉林省全省信息化

刘学军

编者按:由于受经济与地域因素的影响,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投入上还是意识上都无法和发达省份相比。在此情况下,吉林省教育厅根据自身定位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从而取得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本刊特邀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为我们介绍了近几年该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思路与取得成绩,长春市、蛟河市、通化市也分别对各自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做了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

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其他省基本相同,都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应用支撑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资源开发与应用、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拓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信息素养建设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等”来展开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矛盾和问题亦随之凸显,主要表现在:①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域数字鸿沟在加大,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②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无经费保障;③有限的资金投向分散,“撒芝麻盐”现象严重,不能集中资金加强省本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和设备以及统筹管理的作用;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没有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管理的有效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⑤各级信息化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⑥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单一,横向交互困难。

认真分析现状,查摆问题,针对吉林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际,我们提出了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以应用为主线,以协调为着力点,以服务为突破口,以开放合作为创新。

一、创新体制机制,开启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体制机制创新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最初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着领导机构不统一,教育信息化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界定不清等诸多问题。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投入上还是意识上都无法和发达省份相比。为此,必须立足本省,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向体制要效益。2005年教育厅在充分调研、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组建了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并赋予其“负责吉林省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负责‘吉林教育信息网和厅机关计算机网络建设、技术管理以及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统筹各级教育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开发应用;负责各级教育部门的信息管理与各级各类人员培训”的职责和权限。同时,为使其有效协调信息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重新改组了吉林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办)设在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协调与管理。负责拟订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管理工作规划,提出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专项经费使用建议,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全省教育电子政务、校园网建设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工作,指导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机构建设等工作。

信息办和信息中心的有力结合、协调运行,实现了业务和管理的“捆绑”,规范、统筹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启发和带动了全省各个县区的体制建设。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整合本地资源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专门机构,并参照省信息办职责赋予了相应的权限。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即以信息办为统领,以信息中心业务为主线,各信息化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形成了集指导、监督、促进、共建为一体的体制格局,使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得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指导和监督作用得以加强和完善。

有了健全的体制,还需要一定的机制做保障,才能形成战线合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区域特点,陆续开展了系列活动:网站前置审批、网站分类评比、资源评比、各级各类人员专业培训、网站联盟、网站信息跨平台共享、跨地区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信息化区域引领工程、各类论坛研讨会的召开、各类校本研修的开展、高等院校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助力工程等。有了健全的体制和强有力的机制,上述活动都得以顺利开展,有效加强和促进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地位和影响力,克服了投入不足、建设资金分散、信息化领导力不强等因素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影响,使各项活动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各项工作都有抓手,信息化工作的执行力得到增强,并能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实效。

对于各类活动,每次都会以教育厅文件的形式予以总结,借以督促、推进。比如,在全省教育行政网站评比活动通报的文件中这样写道:为改变这种状况,省教育厅再次强调:第一,各单位必须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单位全年的工作指标考核体系中。第二,各地、各高校、厅直属事业单位要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把经费列入预算计划,保证渠道畅通。第三,各级领导要定期参加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提高认识和信息化领导力,正确把握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杜绝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第四,要结合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技能以及信息安全等相关培训,提高本单位整体信息化结构的素质和水平。

这种体制和机制建设模式的有效性也体现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

为加强学校办学条件监测,加快吉林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实现校园校舍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并为最终构建吉林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综合管理平台奠定基础,2008年教育厅五个业务处室联合启动了吉林省校园校舍数据库及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从调研论证、研发、试点到数据采集完毕,仅用三个月时间。建成了涵盖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园校舍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和智能管理平台,对加强教育基础数据动态监测、加快教育监测体系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做了重要的基础工作。这一艰巨任务的快速、顺利完成,得益于各级信息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更得益于有一套健全的体制做保障。同时,为使这一成果得以延续,在2009年的教育督导指标中明确写有“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小学校舍数据库数据更新及时、准确……”这样的督导检查内容。

事实上,这样一套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体制,配以一定的推进和保障机制,使得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信息化工作,都可促进相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管理层面合力不足,无法发挥信息化管理工作整体效益,各市(州)、县(市、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与省不协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完善省本级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带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整体快速提升

长期以来,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省本级基础建设薄弱,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极大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综合效应”的发挥,无法完成总体指导和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网络平台尚没有统一;资源库没有形成体系;应用系统纷杂不兼容;各类数据库散列不成系统;办公自动化没有全面展开等。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大量调研,我们提出了“三网一中心”的整体建设框架:

1.“三网一中心”建设整体协调推进

平台统一是关键。为此,在建设之初,针对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成“三网一中心”的建设内容,即教育信息网、教育政务网和教育资源网,三网的基础是教育数据中心。

教育信息网是在有效整合厅内各处室和各相关事业单位网站的基础上所做的最大集成,经三次全面升级改版,功能不断完善,覆盖面得以拓展,服务项目增多,并和各地教育网形成网站联盟,在信息公开、互动、认证等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同时,以信息化服务为突破,成功实现了校园联盟,全省70%以上的中小学都成为了“盟员”。

在挖掘、梳理厅内相关处室资源的基础上建成教育政务网,为全省基础教育提供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为政务公开提供支撑平台。

为弥补教育资源不足,促进资源本土化,我们已经启动了和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中小学合作,全力打造吉林省教育资源网的工作。资源网的支撑核心是资源中心,其建设源于“农远”工程,目标是服务全省基础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本土化,逐渐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均衡。

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了基础教育战线师生的认可,更得到了教育行政领导的支持。在2009年教育厅工作要点中这样写道:“加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体系建设,加强省级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共享教育资源的领域 。”

以全省中小学校园校舍数据库及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教育数据中心的工作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届时,各类教育数据将陆续被整合、集中,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将运行于统一平台,从而保证教育数据的权威性,保证数出一门。

2.以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采用合作建设模式,分三个阶段启动完成了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

第一阶段(2006.3-2007.3):全面调研、摸清教育资源分布规律、教育用户基本需求,构建起电子政务的初级平台,完成教育电子公文收发。

第二阶段(2007.4-2008.3):全面打造教育网络办公平台,逐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教育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为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探索教育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2008.4-2009.3):全面建设阶段。以教育数据中心为依托,完善教育网络办公平台,全力整合、改造各类教育数据,提高教育信息的可用性和权威性,提升教育信息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重实效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之路。

吉林教育网络办公平台是集业务办公(公文收发、信息上报、即时通讯)、网络传媒、资源共享、综合信息服务于一身的综合办公平台。目前已经辐射到全省市(州)、县(区)教育局和有关学校。

以教育网络办公平台的开发、应用为引领,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纷纷得以开展,如全省中小学校园校舍数据库管理平台、中小学资源管理平台、校园信息管理平台、远程教育支撑平台、高中新课改综合管理平台、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管理平台、幼儿园综合管理平台等等。

三、协调开放合作,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支撑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研和人才培养、专业培训。

1.依托高校,建立教研、培训合作体

在以往的教研、培训中,广泛开展了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与基础教育的横向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人才优势,搭建起了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研和人才培训的桥梁。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首的高校每年都在全省各地建立各种教研、专业技术培训、校本培训实验区(校),提升了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力,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智力支撑。其延伸和推广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提出的“现代名师培养工程” ,就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帮助中小学教师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该工程充分依托东北师大各院系,结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力量,组成强大的教师培训队伍,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培训活动。目前,已培训中小学校长、学科骨干教师20000多人。“开展城乡学校同步教学备课系统的试点工作,逐步使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共享城市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的作用,建设覆盖县、乡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也被写入2009年教育工作要点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建立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教学资源缺乏,特别是适合本地本校的本土资源缺乏是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如何在建设资金不足、地域差距拉大、专业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借助“外力”快速实现资源建设,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获悉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源,经过再加工后可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于是,选择试点学校和地区开展了高等院校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助力工程,分学科建立资源建设联合体,在这一过程中师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的作用凸显,试点学校给出资源开发要求和素材,高校派出有开发经验的教师队伍,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等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开发出大量的实用资源。

其他一些高校也在尝试着建立和基础教育资源共建的共享体。长春工业大学把本校开发的大量资源针对中小学需求进行再开发,并进行试点应用;长春工程学院深入“农远”项目校,在开展有针对性培训的同时,手把手传授资源制作方法的系列活动正在各个试验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3.利用“教育社区”,开展校本研修

“吉林省教育社区”是自主研发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平台,目前注册教师5261人,创建170个圈子(群组),发布日志29000多篇,评论16000多条,留言2000多条。经过几年的应用,社区创建了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特色强、整合学科广、文学艺术精、生活品味浓的教师空间。在促进全省教师教研、培训、进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以试点为依托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工作。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区教师建立教师空间,开展网络培训,结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开展了《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等专题网络学习活动,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

(2)基于教育社区开展科研、教研工作。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提出的《利用博客开发信息技术资源的策略研究》被列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已于2008年5月结题。

(3)利用教育社区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榆县实验小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创建了“七色光学生博客群组”,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探索。同时,结合课题研究,开发了《网络作文之博客教程》和《网络作文之师生博客路》等多部校本教材。

(4)利用教育社区进行广泛交流,探索培训新模式。

2009年1月,结合全省正在进行的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教育社区发布了《全省中小学班主任远程自主学习方案征集活动》,收集整理各地区班主任培训资源,开展班主任远程培训。同时设置了“班级建设与管理”专题,教师通过发布教育反思、日志论文等进行交流互动。

4.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

联合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科学育儿指导中心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推出“安康(公益)”项目,进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有益探索。“安康(公益)”项目优势在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起一个家园共育的环境,搭建起幼儿园、家长、宝宝以及学前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之间的桥梁。

吉林省已有806家幼儿园接受了“安康(公益)婴幼儿成长管理系统”的捐建,17万余家庭直接或间接受益,涌现出像蛟河市实验幼儿园、长春市未来之星幼儿园这样的信息化应用先进园所,增速居全国之首。2009年将成立安康项目研究组,在迅速完成有条件幼儿园捐建工作的同时,开展“吉林省百强安康信息化示范园”建设活动,科研立项引领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专题研究,将就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模式以及朝鲜族特色资源建设等开展系列研究,以促进吉林省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此项工作填补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空白。

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在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基础上,以抓管理、促应用、重服务为主线,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协调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专业培训、教研等环节,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优势互补,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吉林省全省信息化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月“睹”教育信息化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