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法治验举隅

2009-04-05 13:5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症见方用藿香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调理脾胃法源于《内经》,施用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脾胃论》。李东恒指出: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它四脏生理活动之中心,他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有病,可影响其它脏腑,他脏受病又可牵及脾胃。其中尤以肝肾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转相滋养,相互为用,脾虚则化源减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使运化失职。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肝郁气结,亦可造成脾侮胃,脾胃不健,肝气常易乘虚侵犯,故胃痛腹痛等常可发生。脾胃为病,其症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症;寒湿困阻、湿热内蕴、食积不化等属实证,或可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等症状。笔者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病案举例

王某,男,40岁。因恶寒发热,头痛而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 d,并伴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浮滑。诊为外邪犯胃之泄泻。治以疏邪解表,芳香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减。藿香15 g,陈皮、白术各20 g,紫苏梗、姜半夏、大腹皮、厚朴各15 g,白芷、桔梗、甘草各10 g,水煎服。2剂而愈。

张某,男,36岁。主因全身水肿,小便短少伴乏力半年。症见: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倦而重,脘腹胀满,气短,纳呆,苔白而腻,脉象沉缓。诊为水湿浸渍之水肿。治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白术、茯苓、陈皮、大腹皮各20 g,泽泻、桑白皮、生姜皮各10 g,肉桂、制附子各8 g,水煎服。日服2次,连进18剂,水肿全消而愈。

姚某,女,31岁,主因咽喉阻塞,状如梅核2年。症见:心烦不眠,易怒善惊,胃脘嘈杂,吐之不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为痰郁互结之梅核气。治以开郁化痰、清热除烦,温胆汤加味。陈皮、茯苓各20 g,半夏、栀子、枳实各15 g,竹茹、豆豉、甘草各10 g,水煎服。日服2次,服药15剂,症状消失。

李某,女,28岁。因月经来潮量多,淋漓不尽,迁延3月。症见:行经先期,量多色淡,淋漓不断,少腹隐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诊为脾不统血之崩漏。治以益气健脾、补血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味。生黄芪50 g,党参30 g,白术、茯苓、茯神、龙眼肉、当归、炒麻仁各20 g,远志、侧柏炭、地榆炭各15 g,木香、炙甘草各10 g,姜枣引。水煎服。日服2剂,3 d后改为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26剂血止,月经来潮如常,两年后随访未复发。

2 体会

以上四案,一为外邪犯胃之泄泻,二为水湿侵渍之水肿,三为痰郁互结之梅核气,四为脾不统血之崩漏。虽然病情病症各不同,但都从脾胃调治,关键要辨证准确。案例中有升降同用以止吐泻的藿香正气汤;有补泻兼施而治水肿的五苓五皮汤;有温凉并用以除烦热的温胆汤;有补健合用以治崩漏的归脾汤。采用升与降,补与泻,温与凉,补与健等相对、相关、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察其升降出入,虚实寒热,顺从逆乱,标本主次,轻重缓急之后据理立法,据方用药,并权衡药味多少,用量大小,借方药作用以调动机体抗病的积极因素,以纠正机体的虚实寒热之偏差,使升降出入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恢复机体健康[1-2]。

[1]崔慧芳,姜丽红.从脾胃论治亚健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47.

[2]李白哲,刘 琰,丛景峰.清胃散治验举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295.

猜你喜欢
症见方用藿香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养咽止咳桑叶方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