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分析

2009-04-05 13:5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腹壁异位症妇产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部,天津 30019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会阴和腹部手术切口,但并不常见。随着我国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1-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006年7月~2008年9月共收治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现对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例年龄28~35岁,平均32岁,均皆有孕足月剖宫产史,孕周38~41周,孕次1~3次,平均2次,产次1~2次,平均1.3次。术式均为子宫下段弧形剖宫产术,其中1例为腹壁横切口,3例为腹壁纵切口。病灶大小直径2~5 cm,其中2例病灶在切口下2 cm处,1例病灶在切口上4 cm处,1例在横切口上方正中偏左。4例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从剖宫产至本次住院时间2~9年,平均57个月。术后出现症状时间12~4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切缘无病灶残留。本次剖宫产术前均无妇科特殊病史。

1.2 临床表现及起病特征 本组均为腹部切口瘢痕或附近发现肿块并逐渐长大,月经期病灶明显增大,伴局部肿痛或刺痛,疼痛进行性加重,经期后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肿块缩小、触痛、质韧、实性、不活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肿物均为单个,其中最大结节约5.0 cm×4.0 cm×4.0 cm,最小约为2.0 cm×1.5 cm×1.5 cm,所有病例术前行血CA 125测定,均<35 U/mL。B超检查腹壁病灶为1~5 cm,平均为3 cm,表现为下腹壁低回声包块,周边轮廓不规则。

1.3 治疗 本组均行手术切除,4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切口异位结节切除术,2例侵及腹直肌及前鞘,1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深部与腹直肌前鞘之间,1例病灶深达切口下部分腹膜。手术切除后病理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2 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后,腹壁包块及腹壁切口疼痛均消失,术后均未行药物治疗。术后2~30个月回访,未发现复发病灶。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概括为转移理论和转化理论。转移理论包括植入性和侵入性。植入性指经血逆流种植,即Sampson学说;侵入性指内膜细胞经血流及淋巴运送。转化理论是指体腔上皮或间皮化生,通常在“原位”。在剖宫产时,子宫内膜碎片“污染”切口并非少见,但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却不多见,说明大部分被“污染”者并不发生内异症。内膜碎片的遗传特质、生物学活性以及局部或全身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切口是否被“污染”[3]。可以认为是“在位内膜决定论”,修正和完善了Sampson的假说[4]。激素影响、免疫因素以及局部环境当然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子宫内膜碎片必须通过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方可以生存、生长,并引起病变和症状[5]。这一过程的完成是以不同的在位内膜的不同生物学特征,甚至基因差异为基础的。

3.2 治疗及预后 临床中手术切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和腹壁缺损修补。目前缺乏手术创面腹壁缺损修补方面的文献,鉴于腹壁缺损和切口疝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手术过程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可参照腹壁疝修补的经验[5]。本组资料显示,只要术中病灶切净,术后不需要辅助药物治疗且效果好,治愈后不复发。

[1]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478.

[2]高 燕,管雁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癌变1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544.

[3]赵学英,朗景和,冷金花.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97.

[4]周 洁,雷贞武,吕杰强,等.保守性手术联合长效醋酸甲羟孕酮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5.

[5]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新里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3.

[6]成宁海,朱 兰,郎景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创面的修复[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7):1919-1921.

猜你喜欢
腹壁异位症妇产科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