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思想述评

2009-04-05 16:41闵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罗莎卢森堡

闵凯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思想述评

闵凯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资本积累论》是罗莎·卢森堡最著名的经济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卢森堡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中心,提出在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的封闭的资本主义环境中资本积累无法实现的观点,强调非资本主义市场是解决资本积累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这部著作发表后,引起当时理论家的广泛关注,争论不断。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价值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资本的本质,反思全球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资本积累;非资本主义市场;革命主体

一、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的基本观点

在《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中心,讨论了资本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问题,提出在积累条件下,剩余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在分析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时,为方便起见,运用了科学的抽象法,假定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并提出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卢森堡认为,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剩余价值能够重新资本化之前,必须解决它的实现问题。“剩余价值的实现,无疑地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剩余价值实现的第一条件,是要求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以外的购买者阶层。我们说购买者,而不说消费者,是因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最初就不是指剩余价值的物质形态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点是在于,剩余价值既不能由工人,也不能由资本家来实现,而是由那种属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结构来实现的。”[1]276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必须被某些人消费掉。但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只能消费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工人阶级也只能从社会总产品中取得一个确定的部分,其数量最多相当于社会总资本的可变资本,因此不论他们生活水平的高与低,他们所消费的那部分也不可能是剩余价值中重新资本化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那部分。所以资本家为了实现它的全部剩余价值,保证扩大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就必须在工人和资本家这两个阶级以外寻求市场。

因此,卢森堡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有一个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环境,资本主义需要非资本主义阶层作为实现剩余价值的市场、部分生产资料的供应来源和劳动力的后备源泉。卢森堡用这个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夺殖民地和对不发达国家的控制权,为什么要实行保护关税来防止外国商品侵入国内的非资本主义市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对于转移非资本主义阶层的购买力、帮助资本积累方面所起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恰恰揭示出帝国主义存在的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列宁、布哈林等人对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批判

卢森堡的主要经济理论著作《资本积累论》在1913年发表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其否定马克思再生产图式、重构资本积累理论的观点受到以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内部理论家及第二国际以外的经济学家的同声批评。

1.列宁对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批判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出版后就引起了列宁的注意。1913年1月,列宁在看到《不来梅市民报》上潘涅库克评论卢森堡这一著作的文章后,写信给潘涅库克说道:“您在主要之点上所得出的结论,与我在十四年前同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及‘民粹派’的辩论中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纯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剩余价值也是可能的。我还未见到罗·卢森堡所写的书,但从理论上来说,您在这个问题上是完全正确的。我只觉得,您没有充分强调马克思学说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即马克思所说的,在分析年生产物价值时,绝不应包括对外贸易……。我觉得,卢森堡的‘辩证法’是折中主义(从《莱比锡人民报》上的文章也能看出)。”[2]9-10同年3月底前,列宁读完了卢森堡的这一著作,他在给加米涅夫的信中写道:“罗莎的新著《资本积累论》读过了。胡说八道!歪曲马克思。”[3]76在我看来,他(她)们同是马克思遗产的继承者,其实并无谁对谁错之分,只是语境不同、视角不同、对应的环境不同罢了。

虽然两人对资本积累的理解不同,但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的、最后的一个阶段上,卢森堡与列宁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卢森堡看来,如果资本主义不需要国外市场,那么,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就谈不上是处于什么最后阶段的东西了,所以资本主义如果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就不能不依赖国外市场,这里凸显了卢森堡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长期以来,卢森堡的这一理论一直被说成是“资本主义自行崩溃论”,“这显然是一种不高明的曲解,因为卢森堡本人说得再清楚不过:第一,资本主义的灭亡,‘远在经济发展到最后结果之前’,而不是之后;第二,资本主义灭亡不会是单纯经济的原因,而是‘国际无产阶级举行反对资本统治的起义’。”[4]9

2.布哈林对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批判

作为当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卢森堡关于帝国主义的思想把她不知不觉地引进了那些相信资本主义和谐发展的人们的阵营。两位理论家对于资本积累问题的最大分歧在于:卢森堡强调剩余价值的实现,布哈林则更看重利润的攫取。而且,卢森堡从货币流通领域来看待和解决扩大再生产问题,布哈林也认为是错误的。布哈林认为:假定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已全部转化为黄金。这样,“除非我们坚持要把我们的资本家变成囤积者和守财奴等等,否则我们就必须让他们把黄金再转换成生产资本。他们现在想要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但是从哪弄到呢(既然他们自己已经把它们卖掉了)?所以,他们从国外买回它们。另外,他们要雇佣工人。他们成功了。但是,没有生活资料给工人。那么,他们从国外为自己购买生活资料。所以整个过程又重复一遍:资本家先把他们的商品卖到国外,然后他们又买回同样的商品。因而‘积累’的问题,每次都是同样的方法解决”。[5]196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并不只是像布哈林所描述的这样简单。卢森堡不仅仅要说明非资本主义市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或缺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在强调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性。通过对资本积累的研究来阐释资本主义存在,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和条件。

3.第二国际以外的经济学家的评价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引起第二国际内部理论家的强烈反响,也受到第二国际以外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其中,保罗·斯威齐认为:卢森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上属于消费不足派,并认为她在关于扩大再生产的讨论中盲目坚持简单再生产的一些假定,使她看不到由于增加不变资本而雇佣的追加工人成为第二部类的额外市场。斯威齐说:如像卢森堡主张的那样,“只向非资本主义消费者销售而不向他们购买,这是不可能的。就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来说,剩余价值不能这样处理;它顶多只能改变其形式。”[5]31多布提出的问题则是:在封闭的资本主义经济内部怎么能够进行积累?他认为:“直到《资本论》第二卷的最末尾,马克思才对这个谜作了回答。他的回答是,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向黄金生产者出售商品来换取黄金。这个回答的关键不是我们所想像的货币……,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同黄金生产者进行的交换代表一种换取货币的单方面商品交换,而不是商品换商品的交换。”[5]33-34汤姆·肯普说:“对卢森堡的立场进行批评必须依据诚实的态度,承认她是在力图抓住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想象的问题。”[5]35

从以上的这些观点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学家并没有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作出正确的分析,有的甚至曲解了卢森堡的思想。

三、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

1.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主要集中于《资本论》,那么,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也就逻辑地预示了她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努力。而这种发展正如任何真正的发展的那样,是从批评马克思开始的。但是卢森堡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当时理论家的赞赏,反而受到强烈的批评。卢森堡并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理解,她认为,资本主义为了自身的运动,需要非资本主义作为积累环境,资本积累只有与社会结构不断新陈代谢才能得到增长,且只有在它找到这个环境时才能存在。资本主义的灭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资本主义终于有一天再也找不到国外市场。资本主义实际只有一个限制,即市场的限制,没有了市场,生产力再高也会灭亡。在她看来,作茧自缚的资本主义,其生产力越是发展,灭亡的速度就越快。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也说得很清楚,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我们可以看出,卢森堡与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理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两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而已。卢森堡的理论创作处于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而马克思则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以两人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的出现,资本积累在生产领域的矛盾即劳资矛盾已经淡化,劳资矛盾开始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而这个时期,在流通领域中的矛盾表现得更为明显,价值实现和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供应,是帝国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因此,卢森堡在流通领域解决此问题是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和时代特点的。同时,也只有从流通领域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带与外围地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帝国主义剥削的本质。

卢森堡看到了所处时代的特点,抓住了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抓住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缝隙,提出了自己对资本积累的新认识。这不仅能够说明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现象,更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意义

对于卢森堡的评价,国际以及国内学者都普遍认为,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评价卢森堡理论的基调是批评。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卢森堡理论的评价受到列宁等人的影响,普遍认为卢森堡有关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一系列观点在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评价卢森堡理论的基调转向了肯定。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于卢森堡理论的评价在借鉴“权威理论家”的意见的同时开始转向客观思考,与现实相结合;这不仅是对卢森堡理论研究的一个进步,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革命主体的问题。按照卢森堡的论述,资本主义一旦离开非资本主义这个第三市场便不能生存,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基础不是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而是来自对它外部的第三市场的剥削;意味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不再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是同资本家阶级一起成了剥削者,至少是分享对第三世界的剥削;意味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已不再是革命的真正动力,资本主义的灭亡只有通过第三世界的革命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资本积累的过程使发达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变成了剥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的剥削者,发达国家的无产者与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阶级关系。真正的无产阶级是殖民地国家人民。

这为我们思考和研究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给予启示,也为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成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提供了依据。提醒我们要认清发达民族与发展中民族的阶级关系,认识到帝国主义就是剥削的代名词,认识到只有反对帝国主义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这样的研究对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上海:三联书店,1959.

[2]列宁文稿: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赵凯荣.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的论证?——从列宁与卢森堡的论争谈开来[J].河北学刊,2006(3).

[5]罗莎·卢森堡,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柴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6]陈其人.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7]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8]何萍.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中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6).

[9]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罗莎·卢森堡[J].学术月刊,2006(8).

[10]罗骞.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Commentaries on Rosa Luxemburg’s“Capital Accumulation”

MIN Ka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is the well-known economic work by Rosa Luxemburg.In his book, Luxemburg,centered on Marxist theory of reproduction,argues that capital accumulation cannot be realized in the closed environment in which only workers and capitalists are involved and he also emphasizes that a non-capitalist market is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aroused wide attention of his contemporary theorists and caused much controversy.To evaluate Luxemburg’s work and his contribu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and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apital accumulation;non-capitalist market;main participators in the revolution

F034

A

1008-2794(2009)03-0007-03

2009-01-09

闵凯(198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罗莎卢森堡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在拒绝让出座位前,罗莎·帕克斯就已是一名长期争取选举权的活动人士 精读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温柔策略
两英亩农场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戚彧陶瓷作品个展卢森堡举行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