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西瓜—水稻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研究

2009-04-07 00:52陈晓明王肇萍张赉涌陈世光
长江蔬菜 2009年22期
关键词:双孢废料蘑菇

陈晓明 王肇萍 张赉涌 陈世光

(1.马鞍山市蔬菜研究所,安徽马鞍山市,243000;2.安徽省当涂县丹东村)

双孢蘑菇—西瓜—水稻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研究

陈晓明1王肇萍1张赉涌1陈世光2

(1.马鞍山市蔬菜研究所,安徽马鞍山市,243000;2.安徽省当涂县丹东村)

利用生产早熟西瓜的现有大棚设施,以发展大棚栽培双孢蘑菇为切入点,对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生产双孢蘑菇。蘑菇废料就地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降低农业生产肥料投入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生产优质农产品。种植水稻实行粮经轮作、水旱轮作,构成了物质和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棚西瓜—大棚双孢蘑菇—大棚西瓜—水稻栽培模式,每1 hm24茬的总收入可达249000元,年纯收入是普通模式的2倍多。

双孢蘑菇 西瓜 水稻 高效 生态 种植模式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丹东村水稻田常年种植模式是西瓜—水稻一年两熟制。近年来有部分农民用塑料大棚种植早熟西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蒙牛马鞍山现代牧场坐落于该村境内,牛粪资源十分丰富。2007-2008年我们利用种植早熟西瓜的现有大棚设施和当地的稻草、牛粪资源,以推广大棚栽培双孢蘑菇生产技术为切入点,对原有的种植模式优化升级,形成“西瓜—双孢蘑菇—西瓜—水稻”2年为1个轮作周期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开展了生产性试验研究,并对蘑菇废料就地还田对后续西瓜、水稻2季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蘑菇种植每100 m2有效栽培面积的培养料配方为:稻草1900 kg、牛粪渣(蒙牛现代牧场的牛粪用水稀释机械挤榨,液体物用于产沼气,固体物即是牛粪渣,其含水量67%,风干物含氮量0.7%,五氧化二磷0.3%,氧化钾1.0%)1200 kg、菜籽饼100 kg、尿素45 kg、过磷酸钙50 kg、石膏、石灰各50 kg。按耕地利用率50%折算,1 hm2的农田投入有机干物质158400 kg、尿素2227.5 kg、过磷酸钙2475 kg,这些物质经堆制高温发酵成熟料种植蘑菇。种蘑菇后废料中还残留大量的腐殖质、氮、磷、钾等水溶性有机物,属优质生物有机肥就地还田。蘑菇种植形式为地床栽培。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丹东村农户陈世光承包的水稻农田进行,面积约1696 m2,2007年春季在2个大棚(6 m×53 m)进行早熟西瓜栽培,6月底,西瓜生产结束后,将大棚按长度对半分为A、B两区,中间作埂隔开,A区保留棚架,B区不设棚架,形成2种种植模式试验区,2008年3月初A区蘑菇生产结束后,在B区水稻茬地建棚,使A区和B区的大棚连成整体;2008年6月底西瓜结束后去棚架,把A区、B区整成一块水稻田。即:A1大棚早熟西瓜栽培(2007年3月初至6月中旬);A2大棚双孢蘑菇栽培(2007年8月中旬至2008年2月底);A3大棚早熟西瓜栽培(2008年3月初至6月中旬);A4水稻(2008年7月上旬至11月中旬)。B1大棚早熟西瓜;B2水稻(2007年7月初至11月上旬);B3大棚早熟西瓜;B4水稻。其中A1B1,A3B3,A4B4的茬口均为同一作物同期种植,A,B两区种植模式均为两年四熟制。以A2蘑菇结束后将废料就地翻耕还田,并就废料对后茬西瓜、水稻的产量、品质影响及土壤肥力变化进行比较。

1.3 试验方法

①西瓜生产对比试验 2008年3月初A区蘑菇生产结束后,在B区水稻茬地建棚,使A区和B区的大棚连成整体。种植早熟西瓜,形成了蘑菇茬口与水稻茬口西瓜生产的对比。A区定植时先铲去定植行的蘑菇废料再将蘑菇废料就地翻耕拌入土壤中,不施任何肥料,使瓜苗定植在没有废料的土壤上。B区按常规施肥水平每1 hm2施菜籽饼900 kg、磷酸二铵225 kg、牛粪渣22500 kg作基肥,整地作畦。材料为台湾特小兰嫁接苗,3月15日2行定植,每1 hm2定植8250株,3蔓结瓜,小苗定植后铺设滴灌管覆黑色地膜加小拱棚,田间管理一致。5月20日开始采收,测产方法:6月3日采摘时A区、B区随机各采摘21个瓜称质量,测单瓜平均质量,以单瓜平均增重幅度推测增产幅度。糖分测定依据GB/T12143.1-1989。

②水稻生产对比试验 2008年6月底西瓜结束后去棚架,把A区、B区整成一块水稻田,灌水翻耕,品种为武运粳7号系列,于7月10日插秧,每1 hm2约22.5万穴,在整个水稻生长期统一追肥1次,用尿素75 kg,11月8日收割,5点取样考种测产。

③土壤取样 2007年6月底大棚西瓜生产结束后,采集试验田块土样,作为基本土壤样,2007年11月中旬水稻收获后采集B区土样,2008年3月初蘑菇生产结束废料就地翻耕后采集A区土样,2008年11月中旬水稻生产结束后,分别采集了A区、B区的土样,所采土样风干后进行了土壤化验。化验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5项。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生产田间表现

瓜苗定植成活后,苗期A区的植株长势较B区的弱;随瓜蔓和根系的展开,A区逐渐超过B区,到西瓜采摘期,从植株生长势、叶色、衰老、病害等田间性状直观表现来看,A区明显优于B区。

2.2 西瓜产量比较

通过称质量,A区平均单瓜质量1756 g,B区平均单瓜质量1530 g,A区较B区平均单瓜质量增加226 g,增幅达14.2%(表1)。由于A区施入大量的蘑菇废料,土壤养分十分充足,西瓜生长表现不早衰,二茬瓜结得较多,成瓜率较高,采收期延长10 d左右,由此推断,每1 hm2增产幅度在15%~20%。

2.3 品质

西瓜糖分测定结果见表1,蘑菇废料属生物有机肥,对提升西瓜品质作用明显,总的糖分含量提高1度。经品尝比较,A区的西瓜质地脆嫩,糖分分布均匀,口感好,品质明显优于B区的西瓜。

2.4 水稻生产田间表现

在整个水稻生长期A区从活棵、分蘖、叶色、茎粗、株高等各方面性状表现都明显优于B区,但到收割期A区的植株表现恋青,成熟度不及B区。

表1 西瓜果实质量和糖分含量比较

表2 水稻考种测产结果

2.5 水稻产量比较

通过考种测产,A区产量达10252.5 kg/hm2,B区为8842.5 kg/hm2,增产幅度达15.9%,增产主要是因为有效分蘖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增加(表2)。但从田间表现和考种数据可看出,蘑菇废料还田,种植1季西瓜后,土壤中各种养分还十分富裕,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又追施1次尿素,造成A区水稻恋青,结实不高,千粒质量低,验证了“肥田收秕稻”的结论。在今后的水稻生产时应采取栽培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6 土壤化验

由表3可以看出,蘑菇废料就地翻耕还田后,较原先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3倍,全氮增加3.0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3.1倍、8.3倍、12.5倍。种植西瓜、水稻2季作物在基本不施肥料的情况下,土壤各种养分含量还较原先土壤都有所提高。而B区随着作物种植的持续,土壤的养分含量逐次降低,但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反而增加,分析其原因:一是与2008年B区西瓜生产时施入大量的牛粪渣有关;二是在水稻生产时可能A区土壤中水溶性钾扩散到了B区。

2.7 经济效益分析

表3 土壤化验结果

利用现有生产早熟西瓜的大棚设施,就地种植大棚双孢蘑菇,省去了大棚设施的投资,一套大棚可同时发展早熟西瓜和双孢蘑菇生产,做到了一棚二用,还可省去移建棚用工。种植西瓜每1 hm2建90 m宽的钢架大棚投资需90000元左右(可用10 a),棚膜12000元,种植蘑菇还需再添加一层棚膜和草帘约需21000元(可用4 a),现将早熟西瓜—蘑菇—早熟西瓜—水稻(A模式)与早熟西瓜—水稻(B模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其投入与产出见表4、表5,A模式每年每1 hm2获纯收入124500元,是B模式60450元的2.0倍多。从中看出,蘑菇废料还田后,种植西瓜、水稻省去了肥料成本的投入,每1 hm2其节本增效约1.5万元。

表4 大棚西瓜—大棚蘑菇—大棚西瓜—水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表5 大棚西瓜—水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①采用“西瓜—双孢磨菇—西瓜—水稻”2年4熟制生产,增产的关键:一是利用蘑菇废料,蘑菇废料中含有多种速效养分,就地还田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既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可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二是通过水旱轮作,实行病虫害农业防治措施,减轻了重茬土壤病虫为害程度,使物质和生态能可持续良性循环。

②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生产双孢蘑菇,其质优价高,产值是西瓜的1倍,水稻的7倍,按每1 hm2计算,4茬的总纯收入达到249000元,年纯收入是普通模式的2倍多,实现了种植模式优化升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大大地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节本增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③蘑菇废料就地还田后养分过剩如何科学处理以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等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试验探讨。

4 配套栽培技术

4.1 轮作茬口安排

为能实行水旱轮作,在轮作过程中安排1季水稻生产,应选择水稻田,划分成2个种植区,即一号、二号田块,具体轮作茬口安排见表6。

第2年6月,一号田的大棚西瓜结束后,拆棚种植水稻,同时将大棚移到二号田的露地西瓜茬上,进行下半年的蘑菇栽培及翌年大棚西瓜种植。翌年6月,二号田大棚西瓜结束后再将大棚移到一号田,使一号田与二号田的作物生产有序衔接、轮作换茬。

4.2 大棚地栽双孢蘑菇技术要点

①田块选择与建棚选择水稻田,便于水旱轮作,且稻田土是蘑菇生产覆土的较好材料,大棚南北走向,四周开挖排水沟,做到排水畅通不积水。6月大棚西瓜结束后去棚膜,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杂草,翻地晒垡。

②备料考虑到地栽双孢蘑菇菇床透气性差,应选用半粪草料或无粪合成料培养料配方。每1 m2栽培面积用料量约25 kg,培养料的C∶N应为(29~33)∶1。大棚面积与有效播种面积比约1∶0.6,根据大棚面积计算出实际生产面积备足生产原料。

表6 轮作茬口安排

③培养料前发酵 培养料堆制发酵在8月中下旬9月初开始,在棚外选择场地建堆,先将稻草预湿充分吸足水,预堆2~3 d,建堆宽2 m左右,长度根据用料而定,稻草分7~8层,每层厚20 cm,每层均匀撒入粪肥、饼肥、石灰(总40%),化学氮肥从第3层加入,堆顶呈龟形。水分标准第2天堆底要有水流出。6 d后进行第1次翻堆,共翻堆3次,间隔天数为5 d,4 d;每次翻堆前1 d傍晚,将风干的料堆表面用水浇湿,翻堆时把外围的料翻到中部,下部的料翻到上部,第1次翻堆分层加入石膏粉和过磷酸钙,每次翻堆加20%石灰,翻堆时料要抖松,每翻1次堆将堆宽缩小20 cm,在整个前发酵过程中要有防雨措施,雨停要及时揭去覆盖物以利透气。

④后发酵后发酵在棚内进行,应提前上棚膜避免下雨时造成土壤水分过大,整平地面。第3次翻堆2 d后,将料进棚重建堆后发酵。具体做法:堆宽1.8 m,高0.8 m,把料充分抖松,边堆边预插入直径10~15 cm的竹(木)棍数个,间距30~50 cm,呈“品”字形排列,边堆边插边拨,堆完后覆盖草帘闭棚,利用太阳能增温进行后发酵,每天早晨通风换气0.5 h,经7~8 d后发酵结束,发酵好的培养料颜色呈棕褐色,有大量放线菌、无氨、臭、酸味,草料原形尚在,有韧性,一拉即断,手抓质地松软,用力一捏,指间有水而不滴,pH值7.5~8.0。

⑤铺料 后发酵结束前1 d,大棚盖2~3 cm厚的草帘,再加盖1层棚膜,地面洒1层石灰粉。中间留1条60 cm走道,离开棚边10~15 cm,两边铺料床,宽1.2 m,料床间隔50cm,料抖松无结块,轻轻压实厚20cm。

⑥播种与发菌管理播种宜选择日气温较低的下午进行,每1 m2用500 mL瓶麦粒种0.8~1瓶,均匀撒在料面上,用木板轻轻压实,使种粒与草料充分接触,再盖上报纸用2%石灰清水将报纸喷湿,播种后3 d内以控温保湿发菌为主,遇棚温度高于30℃时,及时揭开背风棚膜散热,并向空间喷雾降温增湿,将干燥报纸喷湿,菌丝吃料封面后,揭去报纸,揭开背风棚膜由小到大逐步增强通气,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在整个发菌期料温保持在24℃左右为宜。

⑦覆土当菌丝入料内一半以上即可覆土。覆土前用二叉耙轻轻撬松料,四周做成斜面、整平料面,若料面过分干燥用2%的石灰水适量调湿,覆土材料就地取中间走道和料床间的土壤,用锹挖松使土粒大小1.0~1.5 cm,用5%的石灰水调至捏成团松即散为宜,然后对整个料面覆土,厚度3.5~4.0 cm,覆土面要平整。

⑧出菇期管理覆土后20 d左右菌丝长满土层,有少部分菌丝冒出土面,此时加强通风,促使菌丝回土变粗扭结。大棚保湿性能好,加之土壤毛细管作用,料层,土层通常较湿,只要表层土捏得扁、不破碎,不需喷水。若遇天气干燥,土层较干,出菇多,床面可少量喷水。通风管理要点:前期日夜通风;中期白天常通,夜间少通;后期中午前后通。大棚地栽蘑菇通常情况下从出菇开始持续不间断,越冬时只是出菇少,长得慢,初春时遇晴好天气,加强大棚增温保湿,对菇床喷1次水,促使春菇早结束,为西瓜生产让地做准备。

4.3 西瓜、水稻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农民朋友都掌握西瓜、水稻生产技术。考虑到蘑菇废料量过多,还田后造成土壤养分过剩,会给水稻生产造成恋青,影响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蘑菇生产结束后,可清出部分蘑菇废料作为农家肥施于未安排种植蘑菇的农田。西瓜生产使用嫁接苗,定植部位不要有太多的蘑菇废料。水稻生产应选择耐肥品种。在整个西瓜、水稻生产过程中,不需再施任何肥料。

[1]刘崇汉.蘑菇高产栽培400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Studies on Agarocis bospris -Watermelon-Rice Planting Patter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CHEN Xiaoming1,WANG Zhaoping1,ZHANG Laiyong1,CHEN Shiguang2

In this thesis,a new planting pattern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After the early-maturing watermelon was harvested in greenhouse,was cultured in greenhouse.Thus,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s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The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by making full use of crop residues,livestock manure and other wastes.Meanwhile the soil organic materials and fertility will also be improved with those mushroom wastes.With the reduced costs of fertilizer input and increased yiel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s,more chances are available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crops and cash crops,rice-xerophyte rotation by planting rice,constitutes a materially and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virtuous cycle to achiev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rural incomes.

Watermelon;Rice;Soil;Planting patterns;Cultivation

10.3865/j.issn.1001-3547.2009.22.007

陈晓明(1957-),男,本科,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电话:0555-2325926。E-mail:laochen1957@163.com

2009-08-27

猜你喜欢
双孢废料蘑菇
人体的“废料处理厂”
冲裁模大孔废料下滑问题的解决
工地废料变节日礼物
IACMI力挺碳纤维预浸料废料 回收项目再立项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双孢蘑菇低温保鲜试验初报
爆图团
西藏野生双孢蘑菇栽培种营养成分研究
蘑菇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