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

2009-04-19 02:54
散文百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迎春远山云雾

风 流

生于平原,远山就一直是挡不住的诱惑。

小时候正逢修“大寨田”,劳力都去了西山脚下,从深秋的菊花黄,一直到初冬的露为霜,吃住都在工地。风凉气寒,眺望西山,但见晴空下,早上八九点钟的山头影影绰绰,似有推车挥锹的队伍,在树与树之间穿梭,细看又静止不动,便好生羡慕,暗想快点长大,也去尝尝登峰的滋味。后来自然知道那山顶上其实全是树木,哪来的人影?不免暗笑自己的幼稚。但多年后到泰山灵岩寺一游,那“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的传说,却让我感叹,关于山顶木石的想象竟是古已有之,而且生动传神,为千年古刹平添一番崇高与神秘。

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近距离看山,甚至在山中看山,山上看山,都不足为奇了。如今,看够了北方山的雄浑,也领略过南方山的滋润,常感造化之妙笔,叹阴阳之多彩。虽然也向往“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化境,但总是觉得不如远远地看山有滋味。

我刚借调进城的一年多里,多少次往返城里乡下,沿途总有看不厌的风景。透过公共汽车的车窗,看绵延的群山,看群山上的树木,看树木间的云雾。夏季多雨,云彩说来就来,一会儿就不见了山,不见了天,不见了近山贴在远山、远山贴在天上的边。

夕阳下看西山,更能提神。拐过那道岭,一位长发凸胸的卧像便横陈于眼前。人说这是一位睡美人儿,连长长的睫毛都能看得见呢。联想到影视画面中的五指山、望夫石、神女峰,连同亲眼目睹过的扇子崖、一线天、鸡冠岭,无不像物像形,惟妙惟肖。顺着这提醒,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样的山,我都能把山的轮廓看成是自然一景。

深山套里有一个石佛古寺,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一个初春的上午,我们翻山越岭去寻古探幽。春风吹拂着断壁残垣,缺了头的佛像风化着“文革”中的那段岁月。四周皆为绝壁,人迹罕至,鸟也难觅。与来时在山梁上看到的那“迎春峪”形成强烈的对比。明媚的阳光下,远山腰里一处石峪并不耀眼,但那“丫”字中部,呈现倒立三角形的一片迎春却开得正旺。山上,有水才有草木。在文坛怪才贾平凹笔下,这样的地方应该是充满生机的风水宝地。

有幸生长在泰山的前怀里,虽然隔了几十里,但正好远观。月有阴晴圆缺,山有四季迭变,或全裸于阳光下,或皆隐于云雾中。天高云淡的深秋,收割后的原野一望无际,秋虫呜叫着寂静的夜晚,泰山上灯火明灭可睹,思绪便如野马脱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于岱顶;李白“天门一长啸”,置身于天街。豪气是有了,境界亦高了,但终不敌老杜的“齐鲁青未了”。他远望岱宗,别出心裁地融入了个人想象。而想象,永远美过眼见。

山那边就在想象里。日复一日,夕阳西下,我就一直认为,山那边肯定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吸引着落日。我还认为,造字的仓颉视野之内肯定没山,要不,同是夕照,为什么我望见的是太阳压山,而他看到的是日落草中呢?有“暮”字为证。可绿草如茵也好,衰草连天也罢,总难遮住无边的想象。于是,美还是在山那边。有一天。春风吹来,公路闯进了老山套。探寻的目光尚未锁定目标,想象便长了翅膀,“扑楞”一下飞走了,不免有些淡兴。可一抬头,山那边还有山:西边的山尖刚刚吞下一片灿烂的晚霞,东边的山坳里便跃上一轮朗朗的明月。

猜你喜欢
迎春远山云雾
云雾
迎春
云雾是山做的梦
插画作品
云雾缭绕宜昌城
何迎春
让我们携手迎春
眉如远山黛
迎春
远山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