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旱情,我们力不从心

2009-04-28 09:55卞瑞鹤王麒杰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机井旱情麦苗

卞瑞鹤 王麒杰

经过残破的危桥、穿行于颠簸的马路。刘桥村,这个位于太康县马厂镇东部边陲的小村庄,随着道路的曲折延伸,它的偏远和贫困也呈现在人们面前。

沧桑的容颜,迷茫的眼神,刘桥村村民疲累的面孔与田地里斑黄的麦苗显现着同一色调。几个月的旱情把他们折腾得困乏了。

麦苗长势差

2月16日,记者来到太康县马厂镇刘桥村。

记者随同村委会主任往田间走的时候,村民也都三五成群地跟了上来。几十人走在1米多宽的田间小路上,稀稀疏疏地形成了50多米的长队。

村委会主任苦笑着说:“我们村离县城远,县里领导来这里视察的少,你来了,村民们以为是领导视察来了,都出来凑热闹。”

麦田平整有序,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良田。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往年,这里小麦亩产都在1000斤左右。

但眼前的麦苗显然不是亩产1000斤的长势。由于干旱,麦苗叶子上已经出现枯萎的黄斑,放眼望去,麦田一片苍黄。麦苗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麦田已经浇过水了,有的却依然干早着。浇过水的麦苗长势明显好些,叶面上虽有枯萎的痕迹,但根部明显泛青,比没有浇过水的高出许多。在一块没有浇过水的麦田里,记者拔起一簇麦苗:麦苗稀疏的根须,柔弱的茎叶,显示着生长的艰难;根须上带出的疏松黄土,显示着墒情之差。

“等了好多天了,也没浇上水,丈夫在外面打工,地离家远,需要拉柴油机来浇,对于我一个妇女来说,太难了。”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痛惜地说,“井口也少,只好等到别人都浇完了我再浇,现在麦子都快死了。”

抗旱浇麦,也是村委会主任的头疼事。上面领导有指示,多少天之内全村麦田必须浇完;但村里有难处,井口少,麦田面积大,僧多粥少,顾得了这家顾不了那家。为了组织协调村民浇麦,多少个日夜他都奔赴在田间地头,但村民抱怨之声仍不绝于耳。

这样的抱怨,村委会主任能够理解:“小麦是养家糊口的口粮啊,抗不了旱,谁能不着急?”

谈到旱情会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时,村委会主任叹息道:“应该会有影响,像往年,麦苗都已经长很高了,麦苗现在的长势明显不抵往年。”对旱情,他显然还有更深的担忧,“现在第一遍基本浇完,如果旱情继续,恐怕还要作难,太难浇了!”

农田基本设施为零

刘桥村水资源并不短缺,离村不远,涡河绕村而过,这使地下水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即便干旱无雨,刘桥村的井里也不缺水。

相比水资源缺少的丘陵地带,这里的条件应该是得天独厚。地下水资源不缺,浇麦为何如此犯难?

刘桥村有700多人,约800亩地,全村至今没有一眼机井。所说的井口,俗称为“对口抽”,直径约15厘米,每次只能供一台机器抽水。据村民反映,村里原有的几眼“对口抽”是几户相对富裕村民出资打的,抗旱期间,村里又紧急打了3眼。井口本来就少,再加上电力配套设施跟不上,应对严重的旱情时难免力不从心。

在村头,记者见到农民拉的架子车上除了装有水泵、水管以外,还有一大盘电线。他告诉记者,用柴油机浇地不但麻烦而且成本高,麦田离家近,他特意买了1000多米电线,把电从家里引出来。

这位村民显然占有地利之便,他今天是来浇第二遍。与远处的麦苗相比,他家麦苗长势明显要好。

“离村近的都是这样把电从家里引出来,这是最近的了,如果地里能有几眼机井,能用上农电,哪会费这么大的劲?”一位村民的抱怨让站在一旁的村委会主任有点尴尬。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情况下,每60亩地就会有一眼机井,但在刘桥村,田间机井的数目却为零。离县城近的乡镇,农电早被扯到了田间地头。而刘桥村,农电离这里还很遥远。

“难道政府就没有给我们拨款吗?款项都用到哪里去了?”面对村民们的质问,村委会主任叹息着,满脸无奈。

中午时分,村支书赶了过来,她骑着自行车,脚上沾满了泥,一看就知道刚从地里回来。

“村里男人出去打工的比较多,由于用不上农用电,浇麦需要用柴油机,一个妇女忙不过来,我刚帮她们浇地去了。”村支书匆匆撂下了一句话,又欲转身走向麦田。

见到村支书过来,村民们都热情地打招呼:“这段时间可把我们女支书给忙坏了,整天在田里指挥抗旱。”

“抗旱现在是全县的重中之重,上面领导也高度重视,要这几天必须把麦田全部浇灌一遍,要是能用电,多几眼机井就容易多了。”村支书言语间很是无奈。

让惠农政策切实惠及农村

对于水资源并不缺乏的刘桥村,农用电和农田水利设施的不配套,是这次抗旱被动的最大因素。

“难道政府没有给我们拨款吗?款项都用到哪里去了?”这句看似冲动但发自农民肺腑的质疑显得沉重。

在采访中,也有群众告诉记者:由于刘桥村偏僻,上面领导来检查工作时一般到不了这里,在离县城近、领导经常视察的乡镇,农田基本设施还是能够到位的。

不言而喻,群众言外之意是在工作的具体落实上,相关单位存在明显的“厚近薄远”现象。

其实,在抗旱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太康县刘桥村。

在南阳方城县,距离县城比较远的杨楼乡凤瑞村,也同样因为农田基础设施不到位,抗旱期间,手忙脚乱。得知上级领导来检查,乡领导慌忙让村民把水泵拉到田间地头,由于井水不足,只有领导到时才让开机抽水,领导走后,再把机器拉回。据村民反映,检查时,如果抽出水的,乡里给予150—200元的奖励,如果没抽出水,乡里给100元的辛苦费。知道这是弄虚作假,村民大都不愿意。因为这事。据说乡领导难为得够呛。

抗旱浇麦的硝烟随着一场雨雪的到来,已经消散。凸显出来的问题作为工作警示也好,作为工作总结也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这里,我们拿太康县刘桥村这一偏远村庄中所出现的抗旱被动情况作为例证,旨在“一地、一事以蔽之”。

诸如抗旱浇麦、农村低保的落实是否到位等三农话题应该用“过去、现在、以后”的视角做长期思考。

所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想得长远了,做得充分了,类似于“旱情”这样的天灾到来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猜你喜欢
机井旱情麦苗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大麦苗中5种成分
小麦苗的梦
我到麦田看麦苗
基于RFID技术的农田机井灌溉管理系统设计
农用机井管理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阳谷县机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聊城市机井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