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眼里不是只有贵族

2009-04-30 06:04刘诚龙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4期
关键词:刘彻卫青书呆子

刘诚龙

虽然说干部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刘邦没法使用精英,只能用草莽。他哪有资格从干部里面来选干部?他一个底层小混混起家,造反的时候,干部有,而且很多,可都是秦朝的。秦朝的干部是绝对不会听刘邦用的,他们恨他都恨不赢,还能听他使唤?所以刘邦群众观念不强也必须强,没办法,他要用人的时候,只能到群众中去找。

到了汉武帝刘彻,他其实完全可以走精英路线了。他老祖宗给他储备的其他东西多不多不知道,但干部多不可数是可肯定的。刘邦做了汉高祖后,一直都很注意培养干部。他临终前,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若死,谁可为相?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陈平可以。可见,这时的刘邦已经不太记得群众了,都是从干部里选干部。没想到的是,到了汉武帝刘彻这一代,突然又有了转回到最开始去的迹象。

譬如说董仲舒。他是个大书呆子,家里有个书房,还有一座花园,花园里好玩,春天万紫千红开遍,夏天百虫千鸟争鸣,他却“三年不窥园”,留下了一个目不窥园的成语供我们励志。一门不迈,二门不出,从来就不跑不送,这样的书呆子也想当官,岂不是痴人说梦?但老董当了官,而且当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有影响的儒官,这得益于什么?得益于刘彻并不是一个眼睛只盯着干部的人。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也就是刘彻即位当年,他就向全国下发了文件,主题是“选拔干部”,关键词是“贤良方正,直言敢谏”。这次从全国范围选拔干部,有成千上万的书呆子、泥腿子、挑担的、杂耍的脱颖而出。其中选出了两个历史大人物,一个就是董仲舒,另一个是东方朔。

建元二年,汉武帝起意要去“凿空西域”,敏感的人也就知道这是桩青史扬名的好机会。这个信息谁先得知?当然是干部,近水楼台嘛。可是刘彻说了:这事太大,得搞公平竞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干部可以来竞争,群众也可来竞争。就这样,张骞“一举成名”,成就了千古美名扬。这个张骞是什么出身?寒微得很啊!早年在老家汉中城固那地方待不下去,跑到长安来当兵,后来家里又想尽办法给他买了个郎官当,职位不过是个警卫连长营长之类,若“论资排辈”,哪里能够轮得到他来流芳百世?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刘彻娶媳妇。中国历代皇帝娶媳妇,名义上是谁漂亮就讨谁,其实不是那回事情,能在政治上帮一把,是也有可能当上皇帝老婆的重要筹码。特别是皇后,尤其如此。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找了十多个豪门闺秀在家里养着,天天教她们如何“翘兰花指”、如何做出“露三分之一牙齿”的微笑,目的是帮他刘彻打造可以当皇后的人选。

公元前139年,刘彻从霸上参加除灾求福的典礼回来,路上经过姐姐家门口,便进去了。他姐姐把那些养着的美人唤了出来,一一叫他挑,谁知刘彻一个也不喜欢。看到刘彻那蹙眉模样,平阳公主就举办了一次歌星晚会,逗皇上开开心。没想到,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一个歌女,名叫卫子夫,歌喉婉转,一头好头发,让汉武帝喜欢不尽。后来,正是这个叫卫子夫的歌女,做了汉武帝的皇后。

这事搁现在,没什么可非议的。可是,那时代歌星地位比丫鬟还不如,是最底层的群众了。刘彻这回与群众结对子,是特别富有象征意义的。更有所获的是,刘彻又从这里选拔了一个群众来当大干部,这就是卫氏的弟弟——给平阳公主当“骑奴”的卫青。卫青扫匈奴拓疆土,立下非凡之功,成就非常之名,谁知道他曾是个比基层更基层的群众呢?

董仲舒是个搞行政的更搞理论的,东方朔是搞文艺的也是兼职搞监察的,张骞搞过军事,当然主要是搞外交,卫青懂得一点政治而特别擅长军事,这些人在历史的天空上,到现在依然算得上是巨星闪烁吧,他们出身不同家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非贵族,都不是干部世家,都是从底层走出来的。从这里看出:从内政到外交,从朝廷到家庭,从实践领域到理论领域;说汉武帝刘彻的群众意识有多强可能不对,说他的群众“潜意识”很强可能是很对的。雄汉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刘彻卫青书呆子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阿基与乌龟之“两面派”
落叶
观棋不语真君子
刘彻遇险不计较
长门怨
陈阿娇的悲剧怨不得刘彻
卫青:一个骑奴凭什么能统帅全部汉军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脑筋急转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