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 仔细探究

2009-05-04 10:15刘高伟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物传记叶圣陶钱钟书

刘高伟

[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常考内容,综观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选这种阅读的机率有上升的趋势。如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选了《叶圣陶在四川》这篇传记,2008年高考江苏卷考的人物传记是《晚清学人杨守敬》。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考的是《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山东卷所选的人物传记是《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特别是2008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题中就有3份选了人物传记,占了约17%。由此可见,人物传记题在高考阅读中的重要地位。

高考人物传记题的设题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做好这类题呢?下面笔者结合最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对此作一下梳理,以期对同学们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是人物传记题常考的题型之一,这种题型考查的重点主要是:①筛选整合事件场景;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③筛选整合作者的或文中人物的观点。如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第15题: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再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

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选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这些题目考查的都是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篩选和整合,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切近。

我们做题时可按如下几步进行分析:①整体阅读,把握大意;②审读题干,锁定区间;③筛选语句,浓缩词语;④考虑分值,规范作答;⑤审视检查。答题的时候,必须把命题人提供的选项放到文本当中去核对、检验,细心查找选项表述与原文表述上的细微差别。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中第15题的A项说“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而原文则是"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对照研读,我们就会发现,A选项把“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这件事也说成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促成的,命题人有意将事情的先后关系弄倒了,以此来考查考生审题是不是细心。C项说“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而原文是:“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对照可知,应该是叶圣陶先生“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而不是“《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因此这两项是错误的。又如2008年江苏卷中第16题的D项,“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与原文“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从原文可以看出,《留真谱》并不是直接“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而是他“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而成的。

题型二:概括传记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这类题目在高考传记阅读中考查的比较多,如2008年江苏卷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个题目中,“哪几件事”几个字,实际上就已经给了考生以暗示,只要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几件事就行。查找原文,不难发现以下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再如2008年山东卷第25题:“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要在原文中搜寻相关文字,加以归纳整理,形成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由上述命题及答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做这类题时要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要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题型三:寻找原因或结果题。这种题型的特点是让考生从传记中找出某个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第17题:“和

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又如2008年江苏卷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我们做这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看清楚文本相关文字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二是要尽可能地穷尽原因(实际解题中,往往容易因为找到了其中的某项或者某几项原因而忽略其他有因果联系的内容);三是要注意分点解答,力求眉目清楚;四是尽量注意各项原因之间是不是存在主次关系,在列写次序的安排上,将主要的原因放在前面,次要原因列后。这样就可以从容应对这种题型了,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第17题,我们从原文相关段落可以看出,叶圣陶之所以为和朱自清见面而感到“格外高兴”,是因为: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而他们谈心时之所以能达到“随意之极致”,则是因为: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19题,我们到原文中细心搜索,就可以发现,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有下列原因:①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②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这三点分别见于原文的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二段。

题型四: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人物传记阅读中近年来较流行的一种题型,也是较为开放,难度系数较大的一种题型。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第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这种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答题时可围绕如下四个方面: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探究性试题的答题要求和笔者的阅读经验,我们在做探究性试题时应切实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探究性试题的答题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字数要求不多,一般一百五十字左右,因此我们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也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但观点仅仅明确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什么观点都能够作为答案的话,那么就没有探究的意义了。所以,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让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所得的意义。二是要注意探究不是脱离文本而一味地强调个性阅读。有些同学在做这类题时,认为要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就是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在探究时要注意紧扣文本,从文本人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热身演练]

潇洒钱钟书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是,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昊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时,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会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体会,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扬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零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零分,而是稍高的十五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选自《河池日报》)

阅读训练

1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潇洒钱钟书”,请你说说从这个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钱钟书持有一种什么观点和态度?

2这是一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而在文中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吴泰昌,请你说说作者写吴泰昌的原因。

3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钱钟书的“潇洒”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下列关于上文的賞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写钱钟书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这样是不恰当的,有损一个文化名人的形象。

B“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一个“怕”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钱先生拒绝记者采访的态度已名声在外。

C“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从钱先生这句幽默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钱先生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金钱并不能将他打动。

D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E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零分,而是十五分。

参考答案

1从这个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钱钟书行为处世的赞同和对其为人的无比敬仰。2写吴泰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中突出了钱钟书的性格——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二是突出了钱先生的为人——对朋友真诚关切。3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不喜抛头露面,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对朋友充满真诚的关心;和太太感情十分融洽;敢与造反派还手;数学虽不及格,但照样成为学术名人。4AE(A项不是有损一个文化名人的形象,而是突出了他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采访的处世态度。E项不是作者推测的,而是“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叶圣陶钱钟书
霜的工作
最短的情书
一次“遗忘”
以人物传记阅读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燕子,住下吧
人物传记
高年级人物传记类文本教学策略谈
欠一杯不醉
清洁工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