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2009-05-11 03:59
计算机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高职

库 波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8-0058-03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本文介绍了我校软件技术系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结合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既是湖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又是武汉市重点专业。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主要培养既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又懂得信息管理的专门人才。但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全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重新定位,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

1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方针,使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充分满足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实际需要,注重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学院重点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高职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本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通过开发以“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专业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

1.1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学生学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其中校外实习不少于3个月),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软件开发室、实习实训(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增加集中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模拟软件开发室授课,并与数据库原理、Delphi课程设计、数据结构、Html与Jsp等课程相结合。学生能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在第五学期学院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专业老师与学生参加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院赋予每个学生既在“教学学期”中学习,又在企业的“工作学期”中实践,按全程教学计划,贯穿工学结合。学生通过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实践,最终获得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

1.2实施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1) 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能力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约为1:1,同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与企业的软件开发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工作过程分类,按照岗位的工作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领域结束后,学院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岗位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做好上岗资格准备。

(2) 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目前,学院已经与富士康集团、华中科技大学注册中心、武汉蓝筹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正奇龙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还与不少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与有关企业建立更为广泛与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以确保学生工学结合的实习岗位。同时,还要对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取得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要重点选择一批本地区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类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3) 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专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学院要通过各种资金筹集方式,加大专业实践实习设施投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并把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引入教学,缩短教学和生产之间的距离,在实习中进行中小型软件产品的开发,降低实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施产业化办学,努力推进学院向“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方面发展。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导向进行课程开发

2.1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与专业能力对应表

2.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岗位群涉及的四类核心技术岗位十几种能力,划分为五项主要能力。根据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如表2“学习领域与课程模块关系对应表”所示,在这个链路课程体系中,反映掌握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从简到难的训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以往“汉堡包”式理论-实践-理论以学年交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的认知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萨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形态。在课程开发中每个链路构成的整体任务的课程教学开始时,就是讲理论-做实践,做实践-讲理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两者合二为一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实现从定义变量、设计语句到程序流程图、函数定义、文件调用到调用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直至获取用户需求、撰写文档、项目管理、产品采购与营销,最后使学生形成符合岗位要求的复合专业能力。表2中横向4个链路与学生需要掌握的5项岗位能力的课程形成相关性,从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开始,递进到关键性技术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继而完成综合性能力实训和技术认证,形成横向能力由浅入深的递进层次关系。

表2 学习领域与课程模块关系对应表

2.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特点如下:

(1) 课程体系中能力模块的形成由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决定。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特点,为区域经济服务。

(2) 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课程链路,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实践与理论并行,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 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又学会与人合作、不断创新,能实现迅速上岗,同时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工学结合、多证教育在课程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上加以实现,使就业导向落到实处。

3结束语

几年来,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及改革,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进入微软、华为、富士康等一些知名企业工作,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参考文献:

[1] 余克泉.构建高职专业建设的五角星模式[J]. 职教论坛,2007,(3):34-36.

[2] 周济. 关于高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R].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2004,3.

[3] 范唯,马树超. 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3-35.

[4] 于润伟.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教材建设模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5-57.

[5] 田士德. 教学评价方案[J]. 基础教育课程,2006,(10):25-27.

[6] 凌云,李尚群. 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4-27.

[7] 范唯,马树超. 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8]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