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009-05-13 08:09刘肖伶
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国歌青少年德育

刘肖伶

在中学中,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给予人的教益,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经过不断探索,我发现了利用音乐进行德育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音乐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倡导者,他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所以一个“情”字把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情操的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而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感染人、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够产生巨大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应该在音乐教育中潜在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而对培养全面的创造型人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使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审美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文化的成果— 人格,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因此,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就是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来进行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辐射,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去,充分利用美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格培养,进行德育教育。

二、多种形式融音乐教育于德育教育之中

1、课间音乐.播种德育

我认为学校将来可以改革课间铃声,而以音乐为上、下课的铃声。各班以音乐为准,闻声下课,听到《回家》一曲全校放学。在课间休息时,可以播放合适的音乐。例如,可以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会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亦可播放一些像《黄河大合唱》、《长城随想曲》这样的歌(乐)曲,让学生逐渐领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独具个性的音乐文化。

笔者相信,这样做将会引起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的音乐美学发生兴趣。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美感是一种高尚、健康的愉悦之感。从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的艺术价值”的认识,达到启迪孩子们的音乐审美意识之目的。坚持良好的文化导向,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以美辅德”,在高尚的音乐艺术中默化潜移地善化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为、语言、仪表,用音乐陶冶心灵。课间音乐,也使学生的大脑充分得到休息,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学校放歌,渗透德育

学校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举办校园大合唱比赛,放歌学校。在唱歌活动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进行德育渗透。唱歌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当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公仆赞》等歌曲,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伟大的志愿,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组织校合唱队,参加各种比赛。用歌声团结班级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使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3、乐器表演,培养德育

在学校组织乐队,在乐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给青少年学生以音乐艺术的享受,在思想上得到熏陶,让青少年学生在乐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如学生演奏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既可通过乐曲朴实、热情、欢快、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曲调),为青少年学生描绘出广大农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和内心无比喜悦的感情,又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个人的能力增大得越快,个人的心智才会更完美。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傲自封不合群,往往都把自我和集体对立起来,因此教学中就多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便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因此只有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高度的纪律,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配合一致,以及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人的一致,从而在“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

4、课堂教学,强化德育

音乐教学要求教师深挖教材内涵,挖掘德育资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在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听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情景:优秀运动员挺立在领奖台上,眼望五星红旗伴随国歌那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从而领会运动员激动的心情与爱国的热望。在教唱时不仅教孩子们会唱、唱好,而且还对国歌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及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做了一一介绍,启发同学们思考唱起国歌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前辈昨天战斗的号角,而且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祖国的进军号。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让他们回想一年级学过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启发学生重新编配动作,且歌且舞,以动激情,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结合点,将两个教材揉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国歌》的认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青少年学生对国旗崇敬、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还让学生用口琴吹奏国歌的前奏。使学生在自己创造的乐声中体会三个三连音所塑造的矫健、雄壮的艺术形象,仿佛是进军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给人以激昂奋进的感觉,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使学生理解作品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陶冶他们高尚情操的做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音乐特有的功能。正如古语所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三、中学开展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几点设想

1、在增加学生表现机会上,应该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把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按声乐部分和乐器部分两大块排上

表,在课间操时表演。

2、真正把音乐内化为学生本身固有的东西,那很难,但要尝试让学生会介绍音乐、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周课间音乐名称和作者。

3、在播放课间音乐时,应优先播放民族音乐,大众熟知音乐,由熟悉到更熟悉,让最大量的人与我们共唱“同一首歌”。

4、城市学校开展起来不难,可能农村学校开展起来就有些难,这主要是资金问题,只有上级领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把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好。

猜你喜欢
国歌青少年德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国歌
当国歌响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嫌短,捷克奥委会要求修改国歌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