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9-05-14 17:15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张国荣郑和秩序

新书推荐

《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

吕聪敏

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

作为资深外交官、总理秘书、全国人大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本书作者亲历与见证了共和国在外交领域的诸多卓越探索与实践。

《寄居者》

严歌苓

新星出版社

定价:27元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严歌苓从来不忘记要好好地讲故事。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

刘子富

新华出版社

定价:29元

作者通过对“瓮安事件”深入调研,提出了“新群体事件观”。即现场第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原则、反思自责原则、问责制原则以及慎用警力原则。

《我的人生档案》

贾植芳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35元

作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作者一生坎坷。“胡风事件”中,贾植芳受牵连入狱,而受贾植芳牵连入狱者又甚多。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人员的命运,耐人寻味。

《张国荣·禁色的蝴蝶》

洛枫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8元

本书深入剖析了张国荣歌迷的文化意义,将张国荣的个性与社会语境、媒体运作、流行文化之间互动互生的特点勾勒了出来,可以说是一本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纪事簿。

“华夷秩序”的变迁

雷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人们不经意地吟咏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唐诗时,可能不会想到,其中的葡萄、夜光杯、甚至还有骏马,其实并不很“中华”,每一样都和丝绸之路、和非华夏的“胡”大有关系,这首诗,其实和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关联。所以,以东方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北大著名历史学家何芳川先生风趣地说:“看来,没有文化的输入,我们的祖先连唐诗也写不成呢!”

不过,对这种文化输入,人们往往习焉不察,越到晚近,对异域文化的排斥越强。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与中国对外关系“华夷秩序”模式的年深日久又大有关系。按何先生的观点,华夷之说缘起于中国上古夏族体的形成时期,“华夏”是文化、文明的代表,周边的“狄夷”是野蛮的代表。而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或日华夏,位居“天下之中”,“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为“上国”的。这种观念,到汉帝国时期开始引入到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中。中华与“蛮夷”之间,逐步发展出一种古代类型的核心与外缘性质的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当然,两汉时期华夷秩序尚处雏形阶段。而唐代中国雄强一世,气宇恢宏,对周边乃至远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这处阶段,华夷秩序跃上新台阶,“在比较正规的意义上形成了”,其他国家,只是要向中国进贡的“藩属国”。到大明帝国前期,华夷秩序终于登上了自己漫长发展的历史顶峰。从明至清,皇帝对其他国家“宣谕”,总是说自己是“天下共主”,“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体。”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只能是一种以臣事君的关系,并由此生发出一整套极为繁复、彰显森严等级的礼仪和规章制度。

因此,作者从“华夷秩序”这一角度,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前因与后果。在人类历史上,15世纪是属于海洋的世纪。世纪初,中国郑和七下西洋;世纪末,西班牙的哥伦布横跨大西洋,发现美洲。虽然郑和航海早于哥伦布大半个世纪,船队的规模、船只的“技术含量”都高于哥伦布,但二者的后果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郑和远航的主要动因来自封建专制的大明帝国统治者对“帝国居中,抚驭万国”和“四夷慕圣德而率来”的政治要求,来自中国封建帝王对“皇威”“皇德”两个方面无限膨胀的强烈追求。而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方的航海活动,则是以经济动因为主,而以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动因为辅的“奏响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序曲,打开了通向近代的大门”,并且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这种新的世界秩序,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或称“条约体系”,将以极端残酷、无情的方式,淘汰包括“华夷秩序”在内的一切旧有的国际格局。

所以,何芳川说:“郑和远航标志着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高度。可惜,这个高度还在树立的过程中,一个更高层次的历史高度,已在悄悄构筑着自己的基座。不久,这一新的高度即将使郑和远航的历史高度黯然失色,默默矗立在后来者的阴影之中。”

猜你喜欢
张国荣郑和秩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秩序
郑和下西洋
会作诗的宠物
会作诗的宠物
心灵秩序
我叫张国荣
老师来审题
乱也是一种秩序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