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与厦大学子

2009-05-21 05:31杨聪凤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19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作家文章

杨聪凤

94岁的雷加,也许是毕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却没能亲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作家了。1938年来到延安后的创作实践,使他深切感到“自己需要向生活的海洋继续前进”,于是在座谈会召开前一个月,他下乡去了。而且,在追赶生活中,他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2009年3月10日下午,他坚持自己起床、喝汤后,安详地走了。尽管他是那么眷恋生他养他的故乡,眷恋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也只是表达了希望把骨灰撒在鸭绿江或长江的心愿。他于党于国没有任何要求,却要求子女“丧事从简”,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长江总要东流去,他高寿西归,应该说是人生之幸事了。我却深为自己懒于动笔、疏于联系,以致不知道他早已卧床的消息,未能给他送行而懊悔不已……我认识雷加将近30年了,但真正接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时重庆出版社在北京召开《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雷加是小说卷的主编,而我是报告文学卷的主要选编者之一,于是有一起开会、讨论的机会。与会名人很多,主编更是个个有备而来,像我这样被“扩大”进去的讲师,自然不愿随便发表意见,更多的是悠闲地“坐山观虎斗”,无忧无虑听他们发言,看他们争论……慢慢地,我觉得雷加不仅和激动型的黄钢迥然不同,也和言语不多的草明大相径庭。他似乎并无“争先恐后”抒发己见的热情,更不随意插话、打断别人发言,他常常是谦和地坐着,静听别人言说,认真做笔记……然而,一旦开口了,他就会沉着地、慢条斯理地说出一套既鲜活又有理有据有分量的道理。即使他的意见和别人针锋相对,他也会平静地把话说得明确而坚定,从不见他脸红耳赤地对人高声嚷嚷。由于他身材高大壮实、声音洪亮、语气自信,听者自然而然地越听越心悦诚服,并能从他的发言中感觉出他为调整思路、补充材料、增强说服力所做过的努力。通过会上会下的几次接触,我深感他是一位生活功底和理论功底都很扎实的老作家,打心里佩服他,曾私下把他称做“绵里藏针的角色”。当我读过了他作品中的大部分,了解了他是从翻译文艺理论开始文学创作生涯的作家后,我特地读了他几乎所有的谈文学、谈创作的文字,更觉得他是一位有着很执著的审美追求的作家——他毕生都在追求美,追求艺术的美,更追求人格、人性的美,所以,我很想写写自己对他的审美追求的看法,却一直没能完成。最近刚有了一个草稿,正想改好后寄给他看时,他却走了。

遗憾是难以言说和弥补的,但我不得不说说他对五位厦大中文系87级本科生的无私付出。1991年初,这几位同学要我当他们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我手头有不少雷加作品,且以为他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作家,就建议他们先读读雷加的作品,看能否写点什么。坦白地说,面对当时各种思潮滚滚而来的现状和这几位思想活跃的学生,他们会不会接受我的建议、能写出怎样的文章来,我心里并没有底。但我相信,即使他们读了这些作品后什么也不写,也会有所收获的。起码,雷加作品散发出来的泥土气,将深深地吸引他们,使他们更深切地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怎样变得更加脚踏实地;雷加作品所展示的战斗风云和作品主人公们的忘我战斗精神,将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而雷加作品显示出来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己踏实的学风和文风……这对不乏才气和热情的青年学生来说,不也很有必要吗?不料,他们读了雷加的作品都很有“感触”,每人选了一个角度动笔,很快写出五篇文章。后来,似乎意犹未尽,其中两位又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合作写了论雷加长篇小说的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这些文章虽然无法和专家学者的科研论文相比,但也不失为一次老老实实研读作品、认认真真思考问题、诚实表达自己见解的实践,是应该肯定的。如雷加能在读后拨冗给他们提提意见,作些指正,对他们将是一次很好的经验和鼓励。令我大喜过望的是,雷加觉得这些文章“各有见地”,“每一篇”“都有所长”,他尤其欣赏他们能看出“平白如话中也可以蕴藏着一些深沉的东西”的敏锐,欣赏他们不同于“现行观念”的散文观点,欣赏他们关于报告文学人物塑造的说法,欣赏年轻人扎实思想、诚恳实践的作风,更令我想都不敢想的还在于,他不仅仔细地读了文章,逐篇写下修改意见,而且在明知“八成不成”的情况下,准备为这些文章的出版或内部印行打一场“长期的战役”……他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此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奋斗了好几年。我很过意不去,不敢和他再提及此事。实际上,不去想也难忘,只不过我觉得他已经奋斗得太辛苦了,我不仅不能再打搅他,而且应该设法让他忘了此事。

事隔十年之后,2001年5月,我竟收到由雷加女儿刘甘粟编辑的六篇文章的结集本《六论雷加作品研究》。书不厚,“前言”、“后语”加在一起不到十万字,但80本样书捆在一起却是一大包。我想,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功成名就的古稀老人,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为几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印行而努力?不为别的,仅仅因为他觉得,他们的文章写得“活泼新鲜,富有时代气息”、“不平常”。实际上,是他从他们的文章中看到了一种希望。已在各自岗位崭露头角的我的学生接过这些书时,激动无语——他们知道雷加肯定了他们的毕业作业时已经很高兴了,哪敢奢望自己的文章能印出来?此时,面对眼前的一摞书,他们从未见过老人,甚至从未给他寄过一封问候的信,却仿佛看到了这位恨不得把自己的心化作浆液,去浇灌我们国家的未来的老人,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自己。

我们无法为他老人家送上一程,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人格美也将永远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衷心祝他一路走好!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作家文章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毕业论文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高校应严把毕业论文关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本科生毕业论文去向探析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