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到圣马丁

2009-05-21 07:17罗布泊
数位时尚·环球生活 2009年5期
关键词:时装设计约翰伦敦

罗布泊

带着迷恋来到圣马丁

丁又乔,英文名Jo Ding,小名乔乔,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ert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Design)大二学生。在去圣马丁之前,她其实已经从清华美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她拒绝了去名企就业,也拒绝了留在清华读研。

圣马丁,那是一所全世界服装设计师都梦寐以求的学校。那里是世界时装界“产量”最高的一条时装人才生产流水线,一向以报考严格出名,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培养了无数具有革新精神和高度创造性的设计师和时装传媒人士: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亚历山大·麦克奎恩(Alexander MacQuesn)、斯黛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

丁又乔选择去到那里,就因为她当时疯狂迷恋设计大师约翰·加利亚诺。在面对考官提司时,她毫不掩饰自己对这所大学是怎样培养出这样一个大师的好奇。

约翰·加利亚诺,那是一个1996年任Dior女装艺术总监,1999年任Dior全球创意总监的时装设计大师;那是一个1986年被评选为“英国年度最佳设计师”,并在之后的十年中三次获得此殊荣的艺术疯子。多年以来,他始终是国际时尚界时尚乐章中的高音部分,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中国的服装设计晚辈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神话,是几代设计师崇拜的偶像。他对于斜裁的运用可谓独步天下,对灵感的挖掘已经纵横古今,对模特妆容的创意独具匠心,对发布会现场气氛的把握更是惊世骇俗。看他的时装发布会,总是犹如进入隔世的享受空间。高饱和度和高对比度的色彩运用,夸张到极致的化妆,动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一不留神,你就会被其拽入创意的疯狂领地,为之沉醉、迷狂,完全抛弃理性的思考。一句话,他可以制造时尚的毒药,让他的追捧者们,一旦沾上就无药可救。

丁又乔是如此地迷恋他。她研究他,发现在他的时尚国度里,找不到和“应该”、“惯例”相关联的元素;他的灵感来源取材丰富,包括富有传奇色彩的Dior“New Look”、爱德华式的花花公子、马萨部落小姐、印第安或是印度公主,弹奏震耳欲聋音乐的RAP歌手、京剧名伶,甚至可以是街头流浪汉……这个1984年从圣马丁毕业,凭借灵感源自法国大革命的系列作品以优等生资格毕业,该系列作品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赞誉,并被伦敦最大的时尚商店Browns全部购买的艺术天才,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2007年,带着自己的疑惑和理想,丁又乔来到了伦敦。

做真实的自己

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最先你会有无数的好奇,随着你越往后走,谜底会一层屡揭开。如果只是一场游戏,这就到此为止了。但丁又乔要做的不是一个游戏,那是她即将展开的事业。所以,她余下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初三时候。她画了一张画,是三个女子着不同的服饰。美院的教授认为丁又乔天赋非常好,因为那水平几乎就跟他们学院毕业生的作品一般。

在清华美院那四年,她几乎年年拿年级第一和一等奖学金。2006年,作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丁又乔在“神羽杯”时尚生活设计邀请赛决赛中获得金奖。

来到圣马丁,过去的一切成绩都必须放下。老师告诉她:“你在这里将要学会的,是如何保持你的灵感。”设计师没有了灵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老师简单一句话,同学们付出的却是非比寻常的行动。

灵感,灵感,还是灵感!“严进严出”的圣马丁学院,是天堂也是地狱。“因为总有老师在不停指责你,怀疑你。”在与老师一对一交流环节中,她亲眼见到好多同学被训哭。残酷的竞争中,她眼见有同学一直陷于对老师的谩骂抱怨中,她眼见有同学因为嫉妒,将别人的作品偷偷剪碎,她眼见有同学盛气凌人的背后是惶惶然不自信。她轻轻掠过这些障碍。

每个课程一开始,老师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上面清楚地写明了这门课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跟老师见面一对一交流,什么时候展示。在过去的10多20年里,关于每门课的“这张纸”一直没有变过,那些从圣马丁走出去的全球顶级太师也是从“这张纸”里走出来的。每个假期,老师会给学生开一张读书单子,上面很多书其实是和艺术无关的。

整所大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校园,学院和宿舍楼都分布在伦敦各处,从切尔西到牛津街,从海克尼到坎伯维尔。丁又乔每天从住的地方到达学校的过程就是一次“旅行”。伦敦是一个国际化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城市,在伦敦市内旅行,与其它文化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伦敦生活的一大特色,也是伦敦成为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城市之一的其中一个原因。

伦敦街头的服装店,图书馆里海量的阅读,假期里的远足旅行,到IU货市场淘货……每一天,丁又乔都在为了日后灵感的进发而吸收各种氧分。

服装设计师看起来是一门喧闹的职业,事实并不如此。在丁又乔眼里,她跟那些理工科学生做一个高级方程式是一样的难度,都是一步步“计算”才能有结果。看书、旅行、逛街,都是她灵感攫取的源泉。

一学期下来,老师布置了一个研究一名顶级设计师的题目。她研究的是亚历山大·麦克奎恩,那是一位1998年就为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扮演者温斯莱特设计出席奥斯卡颁奖晚会晚装的大师。然后,她再结合家乡吊脚楼的房檐、瓦等元素,设计了一件灰色的衬衫。这些地道的中国元素令老师拍案称奇,她得了班里的第一名。

视野开阔了,丁又乔回过头再看那些全球顶级时装设计大师,她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同时还是诗人、画家,艺术无疆界,灵感更来之不易,触类旁通,是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必须的一门基本功。

而这个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那么迷恋约翰-加利亚诺了。

我的衣服肯定有很多人喜欢

“我的衣服肯定有很多人喜欢”,丁又乔信心满满地说,“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我早就放弃了。”

从初三时候的那张画开始,她就立志走时装设计之路。出去的这将近两年时间里,每次回来,她都看到国内诞生了许多新的服装品牌,不过再下次回来的时候,还依然存在的品牌少之又少。这两年,不知道从哪条野路上杀出来好多“顶级”设计师,在中国这个地广人多的国度里,他们自然也有生存的空间。丁又乔要走的路显然不是那样的。

“时尚就是你穿起来觉得最舒服,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是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克特尼和著名摄影师琳达的爱女、全球顶级时装设计大师斯黛拉·麦卡特尼说的一句话,她也是从圣马丁走出来的,丁又乔——这位来自东方的女孩完全赞同她的观点。

一件衬衫可以穿十年,甚至更久,这是丁又乔在她的系主任——一个快70岁的老头——那里知道的,这个老头每次出现在校园里要么是一身黑西装,要么是一件白衬衫,背一个有点印度风情的背包,十分得体。班上一个日本留学生非常好奇他穿的那件白衬衫。老头回答,买了10年了!品牌是Tohn Galliano,正是前文提到的约翰·加利亚诺为自己创立的品牌,在Dior品牌中所不能释放的个性,约翰·加利亚诺都将其赋予到自己的品牌当中。

不由地,丁又乔拿系主任那件白衬衫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穿着,和自己的设计。

四年学业中有一年是实习,她已经早早做好打算,~半时间去LV——因为她在班上65个同学中拿到了第一,她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可以到法国LV实习的机会;还有一半时间,她将去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的工作室去实习。

这两个高起点的实习机会,将令“妈妈眼中从来没有叛逆过”、“老师眼中总得第一名”的乖孩子,未来的设计大师丁又乔,迈出第一步。

猜你喜欢
时装设计约翰伦敦
未来主义
创意产业时代下的英国“时装设计”产品价值链研究
窗 前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
电影中的伦敦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
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