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 相荡乃成涟漪

2009-05-25 08:09任志霞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木兰孟子师生

任志霞

“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为了义而舍弃生命的例子,我为你们广博的学识而高兴。可现在,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沮丧,因为我万分珍爱我的生命。唉!看来,我要成为一个不义的人了!”

一位老师在教学《义我所欲也》中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时,同学们先是睁大了眼睛,愣住了。“不是!”“不是这样”……紧接着,许多学生争着表示否定,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老师,不是非要献出生命才算是义,你可以在你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你的贡献,这也是义。”一位同学站起来,很诚恳地说。

“那我们需要舍弃什么?”老师很感兴趣地问。

被这位同学的勇气所感染,一位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同学接着说:“你需要舍弃时间、精力……还有与家人相处的欢乐、安逸的生活。总之需要舍弃享受。”

老师顺势引导,并补充了孟子对义的理解,然后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自由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的舍生取义的?”

短暂的沉默后,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说:“文章的观点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把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这个同学的表述得到很多同学的赞同,他很满意地坐下了。

“可是,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舍生取义。”有个同学小声嘟囔了一句。

为了放开学生的思维,老师顺势问道:“谁有新的认识?”

顿时,教室里自发地讨论起来。

“我认为,”一位同学首先站起来,煞有介事地顿了一下,“文章的观点就是舍生取义,这里的生不仅仅是指生命,还可以指刚才同学说的时间、精力、享受……”

“谁来补充?”老师的语气中分明透着鼓励。

一个同学似有所悟地站起来,“义的范围也应该很广,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对祖国的热爱,都应算义。”有同学点头表示欣赏。

至此,老师认为已经到把零散的智慧之珠连缀起来的时候了,于是总结说:“我们这一点看法的不同可以保留,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所讲的浩然正义的认同,丝毫不影响我们感知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和气概。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知道,孟子就是一个宁可回家也不屈从齐王的豪华美宅、万钟俸禄的重义的人。像孟子这样的人,历史上有很多,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的颜回;因华歆追逐荣华富贵而与之割席而学的管宁……他们的共同点是:心中有义……”

这是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它让我久久沉思,欲忘不能。

我想起一位名师在讲《木兰诗》时,也曾置身其中,接连提出以下问题:“我认为木兰太柔弱了,离家一天就想家了;我还认为她太爱美……这是英雄形象吗?”“我还认为木兰在战争结束后,辞官不做返回家乡,不应该。你认为呢?”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辩。在支持派和反对派的激烈争辩中,学生对木兰这一思家与报国同在,柔软与刚强并存,朴实无华但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认识得更为深刻了。

这位老师这一巧妙的话题设计,同样带给我深深的思索。有人说,在课堂上学生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是蓄势待发的船,是拉满弓弦的箭。事实确实是这样的。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万船竞发、劲箭离弦?方法有很多,其中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在一般情形下,做老师的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了教材的代言人,然后煞费苦心地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则在台下欣赏。可是即使学生被文章高妙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精当的语言所折服,被教师渊博的学识所惊叹,他们也不会真正和文本、老师亲近起来,甚至无形中形成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而有的老师似乎给了学生自主权,但一番纷争后,老师以不容置疑的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同样令学生心生敬畏。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正是告诉我们:只有在智慧的碰撞中对接、融合,达成共识,共赏共进,才能更大限度地获取新知。而这种碰撞,不仅指学生间的沟通、互助、分享,更指师生间营造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事实证明,师生思想的碰撞交流,不仅使师生在彼此交换知识情感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完美了各自的认识,而且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各自精神发展和生命流淌的过程,从而有效促进今后教学的积极变化。

当然,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真正操作起来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确立好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得到尊重,享受平等,是每位学生应得到的权利。这一点,我们做老师的不应忽略。以上案例中,读了这篇文章,老师陷入了“沮丧”,“看来,我要成为一个不义的人了!”“请允许我谈点对木兰的非议”……这种表述本身就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读的位置上。虽然这两个话题带有一定的教学方法的影子,但是适时和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曾经感动的细节,无疑能营造宽松民主的对话氛围,实现师生间真正的交流,学生才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想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听到老师谈自己的感受,一定是心存感激和满足的,一定会给予热情的反应的。只有具备这种真正平等交流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才会呈现出“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的可喜局面。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二、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话题,用关键性的题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这个话题应该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是贴近课堂内容的,而且最好具有挑战性。上述案例中,老师曾说:“看来有点百家争鸣的意味了,那谁来做我的代理人和反对派们辩论一下?”使学生探究的热情持续高涨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包含挑战性的话题能使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中超越出来。在师生共同对话中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即使出现了与老师相左的意见,也是不容忽略它的积极价值的。当然这种话题可能不是出现在老师的教学预设中,而更有可能出现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三、适时利用巧妙的点拨,保证探究的正确方向和活动可持续进行。在上述案例中老师曾提出:“文中的舍生取义,你是如何理解的?”目的是使对话的范围、探究的方向直奔教学重点。如果没有适时的引领,我们相信,讨论会变得散漫而无目的,最终降低了学习效率。只有师生相互引领,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才能形成真正朴实的持续对话的课堂。当然,相互碰撞、启发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这就需要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或引向深入;这就需要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特别对于不同之处,要探究其原因和根据,从而深化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明显的讨论效果。

当然,要取得平等对话的成功,使对话式课堂焕发生命力,还需要老师的教学评议讲究启发性,能引发思考;讲究鼓励性,能刺激进步;讲究情感性,激发出课堂的激情;讲究艺术性,体现出生命的灵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由此可见,课堂应是师生平等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因此,我们应倾注智慧和感情,建立师生情感共鸣、智慧碰撞、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新课堂。

猜你喜欢
木兰孟子师生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磨刀不误砍柴工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