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点亮”习作个性

2009-05-25 08:09李永红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点亮礼物习作

李永红

《礼物》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3主题单元作文训练内容,旨在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捕捉活动中感受最深的细节,写好心理活动,体会到作文的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体验中引出表达内容、习作题材,从中引发学生自主选材,自由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我们进行了同课异构的研讨,探讨如何放飞孩子的习作个性。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次课堂情景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带自己喜欢的礼物来学校,准备进行作文训练。)

师: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礼物拿出来。(早有一些学生拿出来互相炫耀,有的是工艺品,有的是礼盒,有的是学习用品等,并悄悄地在交流着。)

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礼物是什么样子,自主寻找交流的伙伴。

(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一时间课堂上热闹起来。)

师:大家静一静!请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你带来的礼物,说到特别之处要有条理地说清楚,并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我拿来的是音乐盒,这是我11岁生日时收到的礼物……

生:我的礼物是一只粉红色的小猪储钱罐,样子非常可爱……

生:我喜欢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五颜六色,鲜艳极了……

……

师:好,大家把自已刚才说的写下来。

(学生有的在写,有的仍在摆弄礼物,有的……)

[发现问题]

这样的习作指导下写出来的作文可想而知。这堂课气氛看似热闹,学生看似兴奋,但学生的注意并不在作文本身而在自己带来的东西上,这样固然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喜悦,但习作课应有的语言训练却未落在实处。教师没有成功地将学生对礼物转移到语言表达的欲望上,活动设计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感知上。从实效方面讲,教师设计这种情境作用不大。鼓励个性化表达、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何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各自所写的话题,激发写作兴趣,彰显其个性?经过教研组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三个渠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①与阅读结合,读写一体;②与活动结合,有感而发;③与生活结合,自由表达。该教师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二次课堂情景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自己可单独或与他人合作,设计一份自已喜欢的礼物。)

师:同学们都在课前设计了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从大家的礼物来看,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且每件礼物都各有特色。老师想举行一个“礼物展销会”, 假如你是一名推销员,你会怎样介绍你的礼物让所有的人都来买?老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同学们想想,怎么办?

生:写广告。

生:拍广告。

师:大家都这样想,好,我们就一起替这些礼物做广告吧!请大家观察自己手上的礼物,我们该怎么办?

生:先写广告词。

生:先拍画面。

师:大家说的都对。不过拍画面也要先设计好具体的情境,可以先给礼物做一份小小介绍书,想想怎样为这种礼物做广告。

(学生跃跃欲试,激情昂扬,分别自主组成小组设计。)

师:说一说你为自己的礼物做广告设计的是什么?然后评一评哪位同学是最佳推销员。

生1:我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音乐盒”。(第一个画面:各具特色的“音乐盒”伴随美妙的音乐在跳舞;第二个画面是小朋友们抢着拿音乐盒。)

生2:小小礼物写着深深祝福,饱含着浓浓的情意。贺年片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快乐,还能送给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画面是漫天飞舞的贺年片娃娃跑到各种人手上,每个人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生3:礼物是联结你我他爱心的纽带,小小礼物献真情,片片真情显爱心。(画面是各种爱心的情景,然后出现一个大大的爱心托着礼物。)

……

师: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这么有创意的广告。相信每一份礼物都有一份动人的故事,都代表一份祝福。好,请大家自主拟题,选择一件你最喜爱的礼物来写,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的心情。

生课堂动笔、交流评价……

[案例评析]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设计,效果大不相同。第二次教学与第一次相比,无论是学生写作的兴趣还是习作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透过这个教学片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彩与创意,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理解。反思这一片断的作文教学,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1.注重激发兴趣,找准了学生作文的倾诉点。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作文课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让学生有所为而作。”教师通过为礼物设计广告这种形式,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从自己的礼物递进到向别人“推销礼物”,这就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找准了学生作文的倾诉点。学生有了写作动机,自然会积极动脑筋寻找题材。这样将学生的习作与语言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有作的兴趣,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使学生的欲望从单纯的“礼物”转移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属性。

2.丰富生活,注意将作文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在视听媒体普及的今天,电视广告文化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学生的生活及认知。该教师设计的用做广告的形式来完成需要进行的作文训练,就是采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生原来比较头疼的事情,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作文为生活所用的意识。建构主义认为,所谓的学习是新的知识体系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重新互组的过程。该教师第二次教学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这点。其次,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讲,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模仿为主的学习,而且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广告形式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有助于学生学习抓事物特征并比较有创意地介绍事物。

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写作的起点,也是作文开放性的表现。开放性语文课程的特征主要是时代性、社会性、全程性、实效性,在这堂课我们可以略见一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归宿。把作文与生活拉近,强化生活意识,使学生渐渐地领悟作文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作文教学不能只驻足于教材内容的封闭性,要积极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辐射,挖掘学生生活体验中能为我们作文教学所用的种种资源、经验,创设作文教学的新格局。

3.鼓励自主表达,张扬学生习作的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个性的释放,生命的展示和律动。新课标特别重视给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权利,提倡放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第二个教学片断,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根据自我的需要、自我的想象“放胆”作文。在小学阶段,就是需要培养学生大胆去写。而要让学生大胆去写,教师就不能“步步为营”,要允许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个片断教师让学生围绕“礼物”这一话题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经历了做礼物的过程,都有话可说,这便做到了“易于动笔”;又因为学生经历有异,感受不尽相同,所选内容也就有了区别,这便做到了“有选择权”;更因为教师只给了话题并未命题,学生就以自己印象深的内容自由命题写作,这便做到了“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及写出来的作文可以看出,他们不再停留在以往一般的状物记叙上,而是由“礼物”变通出许多新颖的内容:有的把“礼物”想象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或崇高理想,以此激励人的向上;有的把“礼物”想象为一句激励自己不断向上进步的话语;还有的以“礼物”为写作点,评论社会上某种现象……学生的巧妙审题、构思,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使得习作内容别开生面,更加广泛了。

总之,“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我们应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放飞孩子的习作个性。通过学为生活所用的观点,启发学生重新审视作文的价值和功能,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正确态度。

猜你喜欢
点亮礼物习作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习作展示